音樂家:  Bluetech 布魯特克
專輯 : Phoenix Rising 鳳凰上升
廠牌 : Somnia 
發行時間:2008
風格 : Downtempo / Ambient 氛圍音樂

 
Evan Bluetech,簡稱 Bluetech,是一個以創作電子音樂為主的音樂製作人,音樂風格以 Downtempo 與 Ambient music 音樂為主。但他的音樂風格也是多樣化的,所以也會在他創作的作品中聽到更多不同類型和風格的音樂。  

Bluetech 3.jpg
Bluetech
 
1. my dear friend kronos 
2. what the night reveals
3. kingdom of the blind (third i mix)
4. a delicate mystery (new life mix)
5. riding the sky elevator
6. phoenix rising
7. invocation (the fire within)   ★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音樂家:  Bluetech 布魯特克
專輯 : The Divine Invasion 神的入侵
國家 : 美國
廠牌 : Aleph Zero
年份 : 2009 年
風格 : Downtempo | Ambient 氛圍音樂

Evan Bluetech,簡稱 Bluetech,是一個以創作電子音樂為主的音樂製作人,音樂風格以 Downtempo 與 Ambient music 音樂為主。但他的音樂風格也是多樣化的,所以也會在他創作的作品中聽到更多不同類型和風格的音樂。

Bluetech 4.jpg
Bluetech 

01. Bluetech — Finding the Future by Looking Backwards 07:19 
02. Bluetech — Lost in an Imagined Labyrinth 06:40 
03. Bluetech — Probability Tree 06:05 
04. Bluetech — Rite of the Dragonfly 07:28 
05. Bluetech — Swimming in a Feverdream 06:05 
06. Bluetech — Holding Space 06:04 
07. Bluetech — Honey in the Heart 06:56 
08. Ace Ventura & Lish — The Light (Bluetech Remix) 08:09 
09. Bluetech — Even the Stones Sing 07:30 
10. Bluetech & Mirror System — Living Time 07:18 
11. Bluetech &  Eitan Reiter  — A Golden Ratio Sings  黃金比率唱歌   07:54   <試聽>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uetech - Love Songs To The Source 情歌源.jpg

音樂家:  Bluetech 布魯特克
專輯 : Love Songs To The Source 情歌源
廠牌 : Interchill Records 
發行時間:2010
風格 : Downtempo / Ambient 氛圍音樂

 
Evan Bluetech,簡稱 Bluetech,是一個以創作電子音樂為主的音樂製作人,音樂風格以 Downtempo 與 Ambient music 音樂為主。但他的音樂風格也是多樣化的,所以也會在他創作的作品中聽到更多不同類型和風格的音樂。

Bluetech 5.jpg
Bluetech 
 
01. Seed To Soil 
02. Green Sophia(Gnosis Mix) 
03. Change(Featuring Katrina Blackstone)  ★
04. Dread Inna Babylon(featuring Dr. Israel) 
05. Two River Sisters
06. Lay Your Sorrows Down(Featuring Katrina Blackstone) 
07. Hanuman 
08. Waiting For Initiation 
09. Counting Out Stones(featuring Dr. Israel) 
10. Polychrome Petroglyph(Featuring KiloWatts) 
11. Three Worlds 
12. Big Medicine(Mari Boine Track Remixed By Bluetech) 
13. To Mend(Featuring Lynx & Janover) 
14. Escape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uetech - Rainforest Reverberation 雨林回響.jpg

音樂家:  Bluetech 布魯特克
專輯 : Rainforest Reverberation 雨林回響
廠牌 : Critical Beats
發行時間:2011
風格 : Downtempo | Psychill | Ambient 氛圍音樂

Evan Bluetech,簡稱 Bluetech,是一個以創作電子音樂為主的音樂製作人,音樂風格以 Downtempo 與 Ambient music 音樂為主。但他的音樂風格也是多樣化的,所以也會在他創作的作品中聽到更多不同類型和風格的音樂。

Bluetech的“熱帶雨林迴響“是一個很特別版一個非凡downtempo發布的長線。這全長連續混合專輯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音樂,這是一個邀請來慶祝,並幫助保護亞馬遜雨林的生物多樣性,這構成了我們這個星球的肺部生活配套。購買這張專輯,你正在從事的打擊全球變暖對這些土地的土著照顧和支持社會正義,以及進入到70分鐘的連續音頻旅程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此外,你的貢獻,標誌著一個開始旅程,這將最終導致一個歷史性的,多元文化的合作涉及Bluetech和土著亞馬孫網絡從一個小村莊,在厄瓜多爾的音樂家。,所以下載今天,有助於一個健康的星球,並加入Bluetech,關鍵的節拍,和土著亞馬遜音樂家在創造一個跨文化的行動號召,用音樂激發真正的變革。 (翻譯機)
Bluetech 6.jpg
Bluetech
 
Bluetech's “Rainforest Reverberations” is a very special edition to a long line of extraordinary downtempo releases. This full-length continuously mixed album is more than incredible music, it is an invitation to celebrate and help protect the life supporting biodiversity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 which constitutes the lungs of our planet. By purchasing the album you are engaging in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combat global warming and support social justice for indigenous caretakers of these lands, as well as entering into a 70 minute continuous audio journey. 
 
Furthermore, your contribution marks the beginning of a journey, which will eventually result in a historic, multi-cultural collaboration, involving Bluetech and indigenous Amazonian musicians from a network of small villages in Ecuador. 
 
So download today, contribute to a healthier planet, and join Bluetech, Critical Beats, and indigenous Amazonian musicians in creating a cross-cultural call to action that uses music to inspire real change. (原文)
 
1. Becoming the Seed (ft. Eve Ladyapples)
2. 667 (Kayla Scintilla Remix)
3. Emerald Epiphytes
4. Thunder Song
5. Emerald Epiphytes (KiloWatts Rattlefunk Remix)
6. 667
7. Inner Space Funk (ft. Katrina Blackstone)
8. Unidentified Flying Octopus (Mr. Bill Remix)
9. Mycorhizza Mambo
10. Unidentified Flying Octopus
11. Mama Llama Maestro
12. Avatar of the Horticult    <試聽>
13. Becoming the Ancestor (ft. Eve Ladyapples)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 Tetsu Inoue
專輯 :  Shades Of Orion 陰暗的獵戶座
發行 : Fax +49-69/450464 – PW 09
日期 : 1993年
類型: Ambient 氛圍音樂 

Pete Namlook %26; Tetsu Inoue.jpg

 Pete Namlook.jpg
Pete Namlook   氛圍小傳
 
在跳舞音樂中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這全因The Orb而起。一次深夜工作時,在為他們的第二張單曲編排出合適的鼓聲軌,他們忽然做出了不可思議的決定:他們拿掉了所有鼓的部分。於是,一張經典誕生了,The Orb的方向也從此進入決定性的改變(如果把他們第一張笨拙的單曲也算進樂隊歷程的話)。這就是《A Huge Ever-growing Pulsating Brain that Rules From the Centre of the Ultraworld》,在隨即被稱為“Ambient House”領域中的第一張真正傑作。於是事情發展向失控和不可預知。最開始只是少數幾個怪人,像KLF的《Chill Out》和藏在硬式的techno曲目的唱片背面那些古怪的氛圍化remix。到如今,連Pet Shop Boys和Erasures的單曲裡也有了ambient remixes,甚至Paul McCartney也出了一張ambient LP(《Strawberries Oceans Ships Forest》,和製作人Youth合作,EMI出版)。
 
然後大眾對一切氛圍化東西的興趣也開始失控,各種影響都開始悄悄滲入。到處都有音樂人頻繁抬出Krautrock作護身符,Can和Faust的名字不斷在採訪中被他們提起,人人都忙著去搶購和試聽Ash Ra Tempel和Popol Vuh的早期作品再版。淹沒在後來者的大潮中,也有些人是一直就在那兒的,一直在等待著潮流轉變到讓他們得以發表他們的音樂而不背上Tangerine Dream拙劣模仿者的惡名。在所有ambient音樂的追隨者中,Pete Namlook當是最偉大的之一。
 
一些有關或無關的事情堆列:他住在法蘭克福,在那兒有自己的錄音室。他也有自己的廠牌,全稱叫做Fax +49-69/450464,大概你也會猜得到,這正是他的傳真機號碼(Fax:傳真機)。最開始發行的是他在硬式techno跳舞音樂方向的實驗。他與別人合作,每個合作都用一個不同的化名發行;一旦這個化名再次使用了,他就堅持將之作為一系列中的一個新出品,以2、3、4……編號遞加下去。這些編號和標籤又同時以色彩編碼區分:黑色標籤的是最死硬的,藍色是較trance化的,黃色是氛圍化和環境化的,灰色的就全然怪異。一開始每張唱片發行時都只壓幾百張。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錄音室裡,不停的發行新作品,而籌錢錄下一張唱片的最好辦法就是盡快將現在這張賣掉。有時他每個星期都弄出一兩張新單曲,用的名字有Hearts of Space, Sequential, 4 Voice, Cryptic Corp., Limelight, Escape, Minimalistic Source, Sextant and Deltraxx……這裡面至少有好幾個足以引起電音愛好者們的注意:Namlook承認自己的影響力。這些單曲很多後來都重發了,大部分是在Rising High和他們更偏實驗化的分廠牌Sapho。尤其推薦以Sequential和Escape這兩個化名發表的那些昏昏欲睡的trance。
 
這些單曲唱片的格式都很簡單。a-side是主題旋律的一兩個容易記住的,相比之下較舞曲化的mix。在背面的東西就會變奇怪起來:鼓被剝離;音樂的推進速度變成只有原先的一半或更少;而包含的聲響種類激增……換句話說,這是ambient remix。在Escape的第三張單曲《Trip to Neptune》發表時,他甚至放進了《Atmosphere Processor》這樣的曲目,長達半小時的極樂之境。如今這些背面的remix曲目已經 變得比原先的a=side更受歡迎。也許更重要的是,這些越來越長的單曲在向CD的轉化過程中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使得Namlook的ambient傾向變得更加無可救藥。
 
最初,Namlook採用新版式匯集收錄用某一特定化名發表的單曲,一個很大規模的系列,延續至今。很快他開始創作專為CD發行的作品。在這些中最初的,也是最好的,是他以Silence的名字跟Dr Atmo的合作作品,後來在英國由Rising High重發。在四首長曲的空間內Namlook與他的合作者走得非常非常遠,他們重新詮釋了70年代早期一些合成器傑作中經典的漂浮場景,同時加入了新東西,尤其是采樣的運用。22分鐘的首曲《Omid/Hope》令人震驚。緩慢,戲劇化的和弦猶如無盡的洶涌巨浪,翻涌在精巧的噪聲編織之上,之後催眠般的聲音響起,拖曳著聽者穿越了睡眠,進入一個真正的夢幻之境。其後,《Santur》再造出了更多的夢境,宛如時隱時現的八音盒般的丁當鐘聲,被放置於海洋般的漂浮回響中。這是那種狂暴techno跳舞音樂的極端反面,但它對身體的效力是同樣強有力的。若你想嘗試Namlook的作品,這會是個最好的起點。
 
緊跟在後面新鮮出爐的是另一個震撼人心的合作,這次是與 Mixmaster Morris(此人在Rising High的個人作品《Flying High》也是一張Ambient House經典),起名Dreamfish。這無疑是一張概念專輯,主題是重現在水下漂浮的感受。自然,這想法已經有人做過了,但我要說的是,從未有像這張傑作一樣成功。聲音湮沒在遙遠的液態回響中;每一個邊緣都被移開,使漂移的音調宛如從水下誕生。史詩般的四首曲子,最後一曲《Under Water》在模糊的潮水般的簡潔采樣上緩緩滲入,你會覺得手指的末端都皺起來。像Namlook的大部分音樂一樣,聽起來只有很少事情在發生,就好像一個人什麼也沒有做,只是靜靜漂浮於那些采樣音色的波浪衝刷之中。但當你聽得更仔細些,如果你在漂浮中還能集中注意力到這上面的話,你會留意到其中豐盈的細節,輕細地跳躍在水潮之上和之下像那些極小的魚兒。——又一張必聽唱片。
 
第三張Rising High重發的唱片是以Air的名字出版的第一張唱片。Namlook獨自做了這張唱片,除了偶爾出現的長笛來自客席樂手外。在這裡他讓他早期所受的Kraukrock影響直接滲入音樂,有更多的敲擊和部落聲音。其中的大部分音樂可以放到Pink Floyd中期一些較為實驗的作品中間去而不會顯得突兀。他使用了很多太空音效,開放式的聲響,使它聽起來輕盈甚至某些時候幾乎顯得透明。不久,在Fax公司又出版了Air II。
 
在rave雜誌評論的觀點中,關於這三張早期作品,Namlook的趣味以及普遍而言的Ambient House,Rising High已經以雙張的《Pete Namlook: The Definitive Ambient Collection》為他們重發Fax的出品作出了一個圓滿結束。不幸的是,這大部分是Fax的單曲中b-sides的Ambient曲目匯編,除了其中一些曲目外,它只能說是個部分的成功。尤其是第一張,很少值得推薦的作品。第二張的可聽性遠強於第一張,顯然Namlook後來開始有意識的為他的單曲做真正的、方向明確的Ambient音樂,而非僅僅在唱片的反面拿掉鼓聲和把調子放慢。
 
更有趣的是Fax的新出品,和它的隸屬範圍,幾乎就像一個Fax世界,出版Namlook來自世界各地的合作者們的唱片。公司不久前已經宣告今後發行新唱片的壓製數量將翻倍,既包括Ambient作品也包括Techno單曲合集,而他們也終於在英國的Dance和Indie音樂出口中獲得了正常的輸出渠道。由Fax近期出版的標題看來,顯然Namlook還要繼續攪和Ambient經典。在許多,許多值得注意的出品中,我要特別提起這幾個:《Namlook II》,一首夢幻般的74分鐘曲目,在荷蘭Ambient俱樂部the Melkweg的現場即興作品;鳴響的寒冬場景,用音樂製做的聖誕賀卡,《Season's Greetings: Winter》;和與Tetsu Inoue合作發表的兩張嚴整的,宇宙般的Zeit-style (?)的synth探索作品,以2350 Broadway和Shades of Orion的名字發表。
 
一些評論質疑他旺盛的創作力,聲稱如此短得荒謬的貨架期和不停的發行作品顯然使市場貶值。對我而言,不管怎樣,我喜歡認為Namlook接受了跳舞音樂週期短暫的本質,並將之施用於氛圍樂,一個看起來即使不是更適用於如此,至少應當是同樣如此的領域。若它用通常被認為是正確的方式,像Brain Eno那樣,每次花上五年或更多的時間來做出一張專輯,那瞧起來才是荒謬的,尤其是當它聽起來仍然就像他坐下來只用了CD播放一遍那麼長的時間即興做出來的一樣。而Namlook只不過是玩完就印出來,然後扔出去任憑他的聽眾們去買。如果你不想要這一張,如果它不適合你的心境,或者相反,它營造出的氛圍正好是你今天晚上回家後想要的感覺,你都不用擔心,反正很快就會有另一張了。     http://wee.blogbus.com/logs/193531.html

Tetsu Inoue 1.jpg

Tetsu Inoue 

Tetsu Inoue,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電子音樂,氛圍音樂創作了多張SOLO專輯,近年來聲名鵲起,與Pete Namlook等多位電聲,氛圍音樂家合作,獲得了巨大成功.其實如果我們多聽幾張氛圍作品,會發現其他他們的風格都很相近,用的手法也沒普遍,所要表達的意境甚至都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他們的個性,決定了他們在選擇樂器的時候,有的電子成分多,有的樂器演奏成分多,而Tetsu Inoue則偏重於比較純淨的樂器演奏,不會有太多的電子和聲的出現,這是最大的區別.  http://www.verycd.com/topics/346455/
http://app.baidu.com/app/enter?appid=181286 

1 Biotrip  24:12
2 Shades Of Orion  12:37
3 Did You Ever Retire A Human... 12:48
4 Liquid Shade  液態陰影   20:46 <試聽>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 Tetsu Inoue
專輯 :  Shades Of Orion 陰暗的獵戶座 2 ~ Orion Transfer 獵戶座轉移
發行 : Fax +49-69/450464 – PW 20 
國家 : Germany 德國
日期 : 1995年3月5日
類型: Ambient 氛圍音樂

 Pete Namlook 2.jpg
Pete Namlook 

Tetsu Inoue.jpg

Tetsu Inoue 

Tetsu Inoue,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電子音樂,氛圍音樂創作了多張SOLO專輯,近年來聲名鵲起,與Pete Namlook等多位電聲,氛圍音樂家合作,獲得了巨大成功.其實如果我們多聽幾張氛圍作品,會發現其他他們的風格都很相近,用的手法也沒普遍,所要表達的意境甚至都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他們的個性,決定了他們在選擇樂器的時候,有的電子成分多,有的樂器演奏成分多,而Tetsu Inoue則偏重於比較純淨的樂器演奏,不會有太多的電子和聲的出現,這是最大的區別.  http://www.verycd.com/topics/346455/
http://app.baidu.com/app/enter?appid=181286 
 
1. Orion Transfer (Part 1) 5:01
2. Orion Transfer (Part 2) 5:00
3. Orion Transfer (Part 3) 5:00
4. Orion Transfer (Part 4) 5:00
5. Orion Transfer (Part 5) 5:00
6. Orion Transfer (Part 6) 5:00
7. Orion Transfer (Part 7) 5:00
8. Orion Transfer (Part 8) 5:00
9. Orion Transfer (Part 9) 5:00
10. Orion Transfer (Part 10) 5:00
11. Orion Transfer (Part 11) 5:00
12. Orion Transfer (Part 12) 5:00
13. Orion Transfer (Part 13) 5:00
14. Orion Transfer (Part 14) 6:12
 


整張專輯1:11:12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te Namlook %26; Tetsu Inoue - Shades Of Orion 陰暗的獵戶座 3.png

音樂家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 Tetsu Inoue
專輯 :  Shades Of Orion 陰暗的獵戶座 3 
發行 : Fax +49-69/450464 – PW 29 
國家 : Germany 德國
日期 : 1996年5月20日
類型: Ambient 氛圍音樂
 

Pete Namlook 1.jpg

Pete Namlook   
Tetsu Inoue 2.jpg
Tetsu Inoue 

Tetsu Inoue,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電子音樂,氛圍音樂創作了多張SOLO專輯,近年來聲名鵲起,與Pete Namlook等多位電聲,氛圍音樂家合作,獲得了巨大成功.其實如果我們多聽幾張氛圍作品,會發現其他他們的風格都很相近,用的手法也沒普遍,所要表達的意境甚至都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他們的個性,決定了他們在選擇樂器的時候,有的電子成分多,有的樂器演奏成分多,而Tetsu Inoue則偏重於比較純淨的樂器演奏,不會有太多的電子和聲的出現,這是最大的區別.  http://www.verycd.com/topics/346455/
http://app.baidu.com/app/enter?appid=181286 
1. Beteigeuzian Ritual 6:55
2. Stranded On Riegel 3  滯留在3里格爾 38:26  <試聽>
3. Inouecent And Sirius  25:38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laus Schulze %26; Pete Namlook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 月之暗面 1 ~ Wish You Were There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4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專輯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Pink Floyd 1973年的作品《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一共十曲,大致都在5分鐘左右,名字冠以“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X)”。熟悉Pink Floyd的朋友知道,Wish You Were There 是他們75年的作品。這麼說來,作為電子環境音樂的兩位大師合作的主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為什麼會映射了七十年代搖滾樂隊的一些作品(概念),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雖然這些都是音樂之外的東西,但,確確實實傳達了音樂家的一些心思。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專輯的別名“Phantom Heart Brother”似乎還是能和Pink Floyd的大作“Atom Heart Mother”對上,細查一下,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的前四集都能跟平克-弗洛伊德的四張作品對上,幾乎是後者的概念映射。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38768/
 
1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 (5:00)
2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I) (5:00)
3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II) (5:00)   <試聽>
4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V) (5:00)
5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 (5:00)
6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I) (5:00)
7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II) (5:00)
8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III) (5:00)
9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X) (5:00)
10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X) (6:21)



專輯連播

3.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II)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