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 月之暗面 1 ~ Wish You Were There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4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專輯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Pink Floyd 1973年的作品《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一共十曲,大致都在5分鐘左右,名字冠以“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X)”。熟悉Pink Floyd的朋友知道,Wish You Were There 是他們75年的作品。這麼說來,作為電子環境音樂的兩位大師合作的主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為什麼會映射了七十年代搖滾樂隊的一些作品(概念),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雖然這些都是音樂之外的東西,但,確確實實傳達了音樂家的一些心思。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專輯的別名“Phantom Heart Brother”似乎還是能和Pink Floyd的大作“Atom Heart Mother”對上,細查一下,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的前四集都能跟平克-弗洛伊德的四張作品對上,幾乎是後者的概念映射。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38768/
1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 (5:00)
2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I) (5:00)
3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II) (5:00) <試聽>
4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V) (5:00)
5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 (5:00)
6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I) (5:00)
7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II) (5:00)
8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III) (5:00)
9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X) (5:00)
10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X) (6:21)
專輯連播
3.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II)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