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David Byrne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Brian Eno %26; David Byrne - 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jpg

藝術家:Brian Eno 布萊恩.伊諾 &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專 輯: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
風格:Pop Rock 前衛搖滾 | Experimental 實驗音樂 | Funk 放克音樂
年份:1981年


Brian Eno.jpg
  DAVID BYRNE & BRIAN ENO 
  從實驗到福音 
  文章 : 袁智聰


倘若要提到一位曾跟英倫前衞音樂先知Brian Eno聯袂合作出版唱片的樂手,過去大家所及時想到的大抵會是King Crimson的Robert Fripp,而非David Byrne這位美國紐約市音樂人。沒錯,Brian Eno和David Byrne在1981年聯名發表的《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專輯確是一張可一不可再的經典盤,但也許就是因為二人當年只此一次、下不違例的合作,所以這並非足以成為樂迷能夠第一時間想到的合作關係;而多年來,也好像沒有聽過樂迷期望他們再走在一起的訴求。

2006年,《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推出其二十五週年紀念版之際,也為Brian Eno和David Byrne二人之復合而露出端倪。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是Eno和Byrne足足相隔了二十七年後的再度聯袂合作,有別於《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的實驗破格,今次卻是二人重返基本的Song-Based專輯。

Electronic-Gospel是他們為這專輯所冠以的音樂標籤。


Talking Heads三部曲
在Brian Eno的流行音樂 (而非學院派的) 生涯上,倘若要列舉他最為樂迷津津樂道的三大經典合作,我會說是David Bowie、Talking Heads和U2。當年,我們都看著Eno如何透過他的藝術觀與嶄新的音響美學,來渲染這三個音樂單位,令他們加以提昇。

比方說美國紐約市新浪潮名團Talking Heads,他們在1978至80年間交由Eno監製的第二、三、四張專輯《More Songs About Buildings and Food》、《Fear of Music》和《Remain in Light》,便正正記載了當年Eno把Talking Heads由一支New Wave樂團而躍進成為一支Art-Pop樂團。其實Eno對Talking Heads的欣賞,早已從其1977年專輯《Before And After Science》內一曲〈King's Lead Hat〉表露出來——歌名的字母正可以重新排列成”Talking Heads”出來。

來到1980年的《Remain in Light》專輯時,這張跨越了由Funk與Afro Beats構成的Polyrhythm以及New Wave流行曲所糅合成的劃時代Avant-Pop經典,已經儼如一次Talking Heads與Brian Eno的聯袂合作,那不僅是碟內每首歌曲皆有Eno參與創作,甚至他在歌曲裡之和唱的突出程度,那彷彿成為了樂團的第五成員。

驚世駭俗Sampling先鋒
然而就在Talking Heads在1979年為《Fear of Music》巡演之際,Eno已開始跟Talking Heads的主將David Byrne為二人聯手合作的《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專輯展開灌錄工作。《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是取名自西非尼日利亞作家Amos Tutuola一部1954年的同名小說,唱片就在1981年面世。

有別於之前Eno為Talking Heads監製下的Song-Based作品,《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是二人的實驗性音樂製作,其重大的意義,是開創了Sampling / Cut ‘n’ Paste音樂的先河。

《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不獨是一次電子音樂、非洲節奏、第三世界音樂與藝術搖滾的破格通婚,更重要是作出了人聲取樣的示範,當中包含了電台廣播、政客演說、牧師講道、驅魔人的Spoken Words,以至黎巴嫩山地歌唱家、埃及流行歌手的唱詠。別忘記,錄製這專輯時他們仍未有任何數碼與MIDI器材,那是全以Analog形式灌錄而成,以人手作Synchronized,二人的驚世駭俗實驗精神也不言而喻。

也是何解《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的影響力足以引伸到日後Electronica與Sample-Based音樂世代。2000年我跟The Orb的Alex Paterson訪問,問到他心目中五張最重要的專輯時,他列出的其中一張便是《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

而《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的另一典故是David Byrne與Brian Eno的一次過合作,別無分店、亦沒有延續篇。直至廿七年後《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的出現。

《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才在2006年為紀念專輯面世二十五週年而作再版發行(另加多首Bonus曲目),想不到當年二人在一次於紐約市聚餐的時候,便 萌起再度合灌唱片——Eno說他寫了一些歌曲但仍欠歌詞,於是讓Byrne到他的錄音室聆聽Demo,然後他倆便一拍即合、去將歌曲完成。


電氣福音
跟當年《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的破格實驗性為大相逕庭,《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是一張帶著溫婉動人Country / Folk / Gospel曲調而來的Song-Based專輯,Eno更索性以「電氣福音」形容之。其修飾與精緻的流行音樂取向,跟1990年Eno與前The Velvet Underground成員John Cale的合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起初看到二人再度合作(Eno曾參與Cale的1974至75年間的三部曲專輯《Fear》、《Slow Dazzle》和《Helen of Troy》),還以為他們會有甚麼前衛的音樂取向,結果出來的《Wrong Way Up》專輯,卻還原基本步重投流行音樂姿態。

十一首二人合寫的歌曲:Eno創作音樂、Byrne譜寫旋律與歌詞;Byrne的主唱、Eno的和唱(這位音樂鬼才一向熟衷唱和聲)。這就是二人水乳交融的雋永和諧合作。

結他手如Leo Abrahams和Steve Jones都是Eno在2005年專輯《Another Day On Earth》裡的樂手,開場曲〈Home〉已來得相當之Eno式電氣Art-Pop曲風,然而在溫暖的曲調間,卻泛著福音音樂的絲絲暖意。〈Life Is Long〉、〈One Fine Day〉抑或帶點Soulful韻味及有Robert Wyatt打Frame Drum手鼓獨奏的〈Strange Overtones〉,便正正是那種電氣福音曲目,再聽雋永窩心的〈Everything That Happens〉,感覺上這是一張暖意洋溢、很有聖誕氣氛的唱片。

同樣是Americana音樂的底蘊,還有Country-Folk的〈My Big Nurse〉抑或甚有公路電影氛圍的〈The Lighthouse〉。

論懾人心魄之最,那是由撲朔迷離淒美鋼琴帶出的〈I Feel My Stuff〉,一首很Deep的Avant-Pop歌曲,Byrne的主唱也愈來愈神經質,又有Roxy Music結他手Phil Manzanera負責Drone結他。〈Poor Boy〉在Polyrhythm的交織下,活像電氣版本的Talking Heads歌曲。


David Byrne訪港音樂會
更令人興奮是,David Byrne將於2009年1月19日來港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Hall 3舉行他的個人音樂會,今次他的個人巡演主題是”Songs Of David Byrne And Brian Eno”,即是說除了會玩出《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的新歌外(反而《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時只會玩一首〈Help Me Somebody〉而已),他更會玩回三張Talking Heads由Eno監製的專輯《More Songs About Buildings And Food》、《Fear Of Music》和《Remain in Light》內之曲目呢。


David Byrne.jpg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1952 年出生於蘇格蘭的大衛.拜恩在臉部特寫合唱團(Talking Heads)時代就已是寫歌主力,加上刻意古怪的唱法與嘲 諷的歌詞,最重要的還是樂風不斷融合與實驗新的音樂元素, 使得樂團自1977年發行首張專輯及與名製作人Brian Eno合作以來,尤其是八○年代的幾張專輯都深受好評。可 惜該團在1991年正式宣告解體,之後雖有一、兩次的聚 合,但大衛.拜恩與其它團員主要仍忙著各自的音樂計劃

大 衛.拜恩早在1981年除樂團專輯外也開始發展他各項才華,不過音樂上卻還是與臉部特寫息息相關,例如1
986年該團專輯「True Stories」收錄的就是拜恩第一次執導的同名電影裡的 歌曲。另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大衛.拜恩與阪本龍一、 蘇聰三人合作為電影【末代皇帝】所寫的配樂曾為他贏得一 座奧斯卡。1988年最後一張樂團專輯『Naked』之 後,大衛.拜恩才算真正全心投入個人事業,緊接著1989年 便交出第一張成績單「Rei Momo」專輯。


01. America Is Waiting t  ★
02. Mea Culpa
03. Regiment  ★
04. Help Me Somebody
05. Jezebel Spirit, The
06. Very, Very Hungry
07. Moonlight In Glory
08. Carrier, The
09. Secret Life, A
10. Come With Us
11. Mountain Of Needles
12. Pitch To Voltage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3. Two Against Three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4. Vocal Outtakes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5. New Feet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6. Defiant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7. Number 8 Mix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8. Solo Guitar With Tin Foil - (previously unreleased)


01. America Is Waiting

03. Regiment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vid Byrne - 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jpg 

藝術家: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專輯: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
風格 : Downtempo 緩拍/ Synth-pop 流行合成器/ Ambient 氛圍/ OST 電影配音樂
發行時間:1987年


音 樂: 大衛·拜恩(David Byrne)、蘇聰(Cong Su)、阪本龍一(Ryuichi Sakamoto)

  第六十屆(8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根據溥儀《我的前半生》改編,由意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三家聯合攝製。

  獲獎:第六十屆(8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聲音樂九項大獎。


David Byrne - The_Last_Emperor-01.jepg.jpg
  
本片是歷史上第一部獲準進入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
影,導演貝爾納多·貝爾托魯齊(Bernardo Bertolucci)採用了溥儀的家庭教師莊士敦所寫的《紫禁城的黃昏》為原始架構,再參考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關著作,創造了這部反映出個人獨特觀點的傳記電影。

  《末代皇帝》在視覺效果上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
、場面壯觀、技巧精湛的巨片。影片從1950年的哈爾濱火車站拉開序幕。44歲的溥儀(尊龍飾)身穿囚服,與其他八百多戰犯一起被蘇聯紅軍從蘇聯押送回到中國。當眾戰犯認出他就是前皇帝時,紛紛下跪向他磕頭。無地自容的溥儀溜進了候車室的盥洗室,用小刀割手腕,企圖一死了之……躺在血泊中的溥儀,打開了記憶的閘門:1906年,重病纏身的慈禧太后立年僅3歲的溥儀為皇帝後,便咽了氣。盛大的登基典禮過後,幼年的溥儀整天在偌大的宮殿裡追逐嬉戲,從不過問國事。溥儀6歲時,發生了辛亥革命,滿清政府被推翻,溥儀在紫禁城裡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久,英國人雷吉納德約翰斯頓來到宮裡,做了溥儀的家庭教師,使他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溥儀16歲時,與比他年長一歲的婉容(陳衝飾)成了親,12歲的文繡成了他的第二夫人。1924年,馮玉祥率部進京,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來到天津,在租界租了公寓。日本關東軍的甘粕大尉整天與溥儀尋歡作樂,燃起了他重登帝位的慾念。1932年,在日本人的一手策劃下,臭名昭著的滿洲國成立。兩年後,溥儀當上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1945年,蘇聯對日本宣戰,滿洲國垮台。準備逃跑的溥儀在長春機場被蘇聯紅軍逮捕,被押送回國後,在撫順的戰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改造。光陰流逝。解放後,60歲的溥儀受到政府特赦,當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他信步來到紫禁城,看到熟悉的一切,感慨萬分:時代和他自己的命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可紫禁城依然如故 ……。


David Byrne - The Last Emperor.jpg

  貝爾托魯齊導演的這部影片揭示了封建王朝末期那個黑暗醜惡的年代,其中對中國宮廷的一些描寫,甚至摻雜了不少西方人的臆測和捏造,用他們對中國的理解來講述這個清王朝最後一任皇帝的故事,一些對中國人心態的描述也是顯得有些可笑的,這是西方電影描述中國時的通病,我們只需一笑了之,不必考察其中一些情節的真實性,或許應該這麼說,貝托魯齊這部影片不是拍給中國人看的,不管好不好,至少在吸引外國人觀眾這方面是成功的,導演下了很大功夫,花了二十年時間研究中國,但是他到底是外國人,所以他並不能,可能也不想完全真實的反映中國的情況。貝爾托魯齊有文化上的偏見是肯定的。至於他故意製造一些古怪的情節給觀眾看,像同性戀和十四歲時吃奶都不是歷史事實。

  影片講述溥儀由三歲入宮繼位,成為拉線木偶般的兒皇
帝。未幾,清室崩潰,民國建立,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結束了他有名無實的帝王生涯。後來他投奔日本人,並被日本扶持在東北成立滿洲國,意圖復興大清帝國昔日光華。日本戰敗,溥儀也成了俘虜,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十年後,被特赦釋放。他以遊客身份重游紫禁城,不免感慨萬千。本片在第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創下提名9項,獲獎9項的百分之百得獎紀錄。其中在配樂一項,更被不少人推崇為近20年來最佳的電影配樂之一。


David Byrne - last emperor and empress.jpg

  負責為本片作曲的有三個人,包括:中國的蘇聰、日本的阪本龍一、和英國的大衛·伯恩(Dadid Byrne)。其中阪本龍一的音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國內觀眾最熟悉的序曲則是David Byrne的作品。三人的出身和音樂風格各異,卻能夠發揮出東西方文化撞擊之後又能水乳交融的神奇效果,為這一部從西方人觀點拍攝的東方電影找到了一套最合適的配樂。全片以大氣派的管弦樂和悠揚的主題旋律變奏音樂交錯,將溥儀一生起跌極大的傳奇遭遇烘托得甚為貼切。

  蘇聰出身自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被稱為“中國奧斯卡第
一人”,跟後來憑《臥虎藏龍》再度揚威奧斯卡的譚盾同被歸類為“新派作曲家”,後來兩人均移民美國。阪本龍一是日本最著名的電子樂團“黃色魔術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主將,因其外形冶艷,也參演過《俘虜》(Merry Chrismas, Mr. Lawrence)的同性戀軍官,並為本片譜出極具風格的配樂。大衛·伯恩則為“說話頭”(Talking Heads)樂隊成員,在英國出生卻長居美國,跟中國人有親屬關係。他不算是專業的電影配樂家,但也經常為電影創作主題曲,也為一些電視配樂。


David Byrne -the-last-emperor-near-end.jpg

01.First Coronation - Ryuichi Sakamoto (1:46)
02.Open The Door  - Ryuichi Sakamoto (2:54)
03.Where Is Armo?  - Ryuichi Sakamoto (2:26)
04.Picking Up Brides  - Ryuichi Sakamoto (2:39)
05.The Last Emperor (Theme Variation I)  - Ryuichi Sakamoto (2:19)
06.Rain (I Want A Divorce)  - Ryuichi Sakamoto (1:49)
07.The Baby (Was Born Dead) - Ryuichi Sakamoto (0:55)
08.The Last Emperor (Theme Variation II)  - Ryuichi Sakamoto (4:28)
09.The Last Emperor - Ryuichi Sakamoto (Theme) (5:54)
10.Main Title Theme (The Last Emperor) - David Byrne (4:01) ★
11.Picking A Bride - David Byrne (2:00)
12.Bed - David Byrne (5:00)
13.Wind, Rain & Water - David Byrne (2:18)
14.Paper Emperor - David Byrne (1:48)
15.Lunch - Cong Su (4:54)
16.Red Guard - The Red Guard Accordian Band (1:20)
17.The Emperor's Waltz - The Ball Orchestra Of Vienna (3:06)
18.The Red Guard Dance - The Girls Red Guard Dancers (0:39)



10.Main Title Theme (The Last Emperor) - David Byrne 

The Last Emperor OST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ian Eno %26; David Byrne -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 所發生的一切將今天發生.jpg

藝術家: Brian Eno 布萊恩.伊諾 &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專輯: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
          所發生的一切將今天發生
風格 : Alternative Rock 另類搖滾
發行時間:2008年


David Byrne %26; Brian Eno  2.jpg
David Byrne & Brian Eno 

環境音樂大師Brian Eno與紐約後龐克/新浪潮樂團Talking Heads首腦David Byrne,同為藝術系出身的科班背景,使他們在七、八○年代交界時曾有一段火力濺射、量能持續攻頂的黃金合作期。

1978 至1980年,這三年間Talking Heads一連推出了三張優碟,分別是More Songs About Buildings and Food、Fear Of Music與Remain In Light。若以蓋房子比喻,這三張作品都在前作打下的
基礎上又向上蓋了一層,幕後的建築師,正是Brian Eno。這時他的身分除了前Roxy Music成員(Brian Eno於1973年離團)、經典專輯Before and After Science的舵手,更是Talking Heads最信任的唱片監製與音樂導師。

橫切面看,Brian Eno不僅於1978年展開了與Talking Heads首次的合作,也出版了定義環境樂派的傳奇鉅作
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無論身為樂手或製作人,對他來說都是豐收的一年。三年後,他更與David Byrne聯名出版了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一張開啟了八○年代流行樂紀元的重要作品。這張專輯乃是他們利用錄製Remain In Light的空檔,一點一滴累積而成。

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以實驗曲式,藉由大量拼貼取樣來的音效片段
,製造出一種新穎的流行樂形態 -- 暗藏世界音樂的神髓(尤其非洲與放克節拍)、覆蓋了多層次的敲擊樂器。更重要的,兩人刻意不使用自己的歌聲演唱,專輯內的人聲全是「借來的」。毫不意外,一如所有名盤,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也於兩年前獲得了加歌重發的禮遇。

整整間隔了二十七年,兩名偉大人物此回再度攜手,帶來第
二張聯名專輯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大環境已過了四分之一世紀,世事變遷不少,Brian Eno自承如今已不太買實體CD,都於iTunes購入數位音樂了事;David Byrne一向樂於擁抱科技,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採行自製自發,僅由專屬網站搞定下載、宣傳等事,也不讓人意外。倒是音樂上,新作走的完全不是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實驗性的續篇,反而是溫情和煦、他們自喻為電子福音(Electronic Gospel)的熟男調子。或許多少也反應了兩人現下的心境與年齡狀態吧(Brian Eno剛於年中歡度60大壽,David Byrne也只小他幾歲)。

捨棄了蒐集來的聲音碎片,這次採行的是結構工整的傳統路
數,十一首歌多由Brain Eno先譜好曲,再請David Byrne填詞與配唱。兩人隔著浩瀚的大西洋,透過電子郵件傳送著音樂檔案,逐步討論實踐。樸實的旋律、簡單的編曲,David Byrne招牌的歌劇式假音仍能輕易走到聽者心坎,在那慢慢的鼓動與膨脹。

許多人說,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是兩名歷經風霜的睿智心靈對數位音樂、甚至數
位時代的反思。對我來說,這更是兩名老友在創作生涯漸入尾聲的端點,談的一場遠距戀愛;我們有幸,從中汲取他們留下的吉光片羽。 


David Byrne 2.jpg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1952 年出生於蘇格蘭的大衛.拜恩在臉部特寫合唱團(Talking Heads)時代就已是寫歌主力,加上刻意古怪的唱法與嘲諷的歌詞,最重要的還是樂風不斷融合與實驗新的音樂元素,使得樂團自1977年發行首張專輯及與 名製作人Brian Eno合作以來,尤其是八○年代的幾張專輯都深受好評。可惜該團在1991年正式宣告解體,之後雖有一、兩次的聚合,但大衛.拜恩與其它團員主要仍忙著各 自的音樂計劃。

大衛.拜恩早在1981年除樂團專輯外也開始發展他各項才華,不過音樂上卻還是與臉部特寫息息相關,例如1986年該團專輯「True Stories」收錄的就是拜恩第一次執導的同名電影裡的歌曲。另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大衛.拜恩與阪本龍一、蘇聰三人合作為電影【末代皇帝】所寫的配 樂曾為他贏得一座奧斯卡。1988年最後一張樂團專輯『Naked』之後,大衛.拜恩才算真正全心投入個人事業,緊接著1989年便交出第一張成績單 「Rei Momo」專輯。


01. Home
02. My Big Nurse
03. I Feel My Stuff
04.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05. Life Is Long
06. The River
07. Strange Overtones ★
08. Wanted For Life
09. One Fine Day
10. Poor Boy
11. The Lighthouse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