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 : Larry Adler 拉瑞艾德勒
電影專輯: The Glory of Gershwin 格甚溫的榮耀
發行時間:1994年
風格 : Blues 藍調/ Jazz 爵士
Larry Adler 拉瑞艾德勒
Larry Adler 拉瑞艾德勒 生平最後一張專輯,巨星雲集,卡司超強。
於1914年2月10日出生在美國馬裡蘭州(Maryland)的巴爾提末(Baltimore)。拉瑞艾德勒(Larry Adler)為口琴家傑瑞艾德勒的弟弟。他十二歲就參與了弗萊德(Fred Sonnen)組織的巴爾提末口琴隊。他於1927年在巴爾提末太陽口琴比賽以貝多芬的“Minuet in G”獲得冠軍。1928年,他到美國參與勃拉(Borrah Minevitch)的口琴演奏會。過後,拉瑞開始了獨奏的生涯。他除了為輕歌舞劇進行伴奏,也在街頭表演。
1931年,他開始了第一次的錄音。他為魯特(Ruth Etting)的“If I Could Be With You”和擇菲德(Ziegfield)的 “Smiles”進行口琴配樂。在1934年,他與Duke Eillington樂團合作,為電影“Many Happy Returns”合作配樂。他也在當年旅遊歐洲。
拉瑞在1935年錄製自己的的專輯。專輯中包括了哲斯文(Gershwin)的“Rhapsody In Blue”和拉維(Ravel)的“Bolero”(波蕾若舞曲)。1938年,他在巴黎與著名樂團──Quintet Of The Hot Club Of France合作錄製一些歌曲。他在1940年代都在為演奏會勞碌奔波。
從1930年代開始,許多名作曲家都為它編寫曲子,包括了Ralph Vaughan-Williams、Malcolm Arnold、Arthur Benjamin、Darius Milhaud、Jean Berger、Graham Whettam、Francis Chagrin、Gordon Jacob、Serge Lancen、Naresh Sohal等。拉維(Maurice Ravel)特別聲明拉瑞可以演奏“波蕾若舞曲”而不用給版稅。
拉瑞被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HUAC)組織列入黑名單。他因此被迫到英國工作。他為電影“Genevieve”編曲,提名1954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由於他的名字被列入黑名單,他的名字不被允許讀出。直到1986年,奧斯卡獎當局才承認拉瑞是該曲子的創作人。他不斷的錄製新專輯,有時會回美國舉行演奏會。
1994年,拉瑞八十歲生日時,他錄製了生平最後一張專輯“The Glory Of Gershwin”。這張專輯在英國銷售排行榜上排行第二。他在2001年8月6日於英國倫敦因癌症逝世。
http://cforum6.cari.com.my
Larry Adler 拉瑞艾德勒
勞瑞 艾德勒是世界著名口琴演奏家,八十七歲高齡在倫敦病逝的 Larry Adler,被尊之為“口琴大王”。這不僅之因為他再口琴技藝上卓越不凡,更因為它將口琴地位大大提高。他生前灌錄的音樂,音色美妙和諧,不過最能發揮他個人風格的,仍是爵士樂曲。事實上他的出道成名始與爵士樂世界,過去的幾帶爵士樂壇的大師級人物都和他合作過。
Larry Adler生於1914年2月10日的巴爾的摩,他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口琴演奏家,13歲時以貝多芬的“Minuet in G”一曲獲得馬裡蘭口琴比賽冠軍,也由此開始了職業生涯。少年時起就跟隨著那個時代大腕級的爵士樂團或爵士大師,如:CLOWNS IN CLOVER(1928)、FLYING COLORS(1934)、TUNE INN(1937)。
他們行走在美國、歐洲、非洲各處,甚至把足跡留在了中東。自上個世紀40年代起,他便以獨奏的身份加入了那幾家屈指可數的世界頂尖級交響樂團。老頭的演奏曲目涉及面廣,從爵士到流行到古典音樂還有電影配樂,音色絕美技藝精湛,真正是餘音繞梁三日而不可絕也!也是因為他的出現,才會讓存世100多年的口琴在樂器及音樂地位中能快速上升到“嚴肅音樂”的範疇。而最能表現大師演奏風格的當屬爵士樂,畢竟老人家是以此出道並被世界公認的。 http://www.google.cn/music
Larry Adler 拉瑞艾德勒
口琴的歷史 http://cforum6.cari.com.my
相交於其它傳統樂器,口琴的歷史可以說相當的短,而且在各地流傳的版本不一。不過有些記載看法獲得普遍的認同。“笙”是一種自由律動的簧樂器,也是最早的一種具有和聲的樂器,所以被認為是近代口琴的先驅。笙在十八世紀時流傳到歐洲,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發展出口琴、簧風琴(Reed Organ)和薩克斯風(Saxophone)。
1821年,一位德國的鐘錶匠布殊曼(Christian Friedrich Ludwig Buschmann),他拿笙做樣本,將15根音笛(Pitch-Pipe)排列在一起,依其長短而發出不同的聲音,他稱這種簡單小巧的新發明為口琴(另一種說法命名為Aura)。布殊曼形容他的發明是“一件獨一無二的樂器,口琴只有四英寸長的直徑和長度,使用21音階,演奏時可同鋼琴的音階一樣,堅持升高,可是沒有鋼琴的琴鍵,用六個和諧音,只要演奏者能控制呼吸即可。”布殊曼獨特的樂器,一時曾流行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但那時並不是用來吹奏;貴族婦女將它做飾物帶著,而紳士們則將它安裝在手杖的頂端以使美觀。布殊曼被後人稱為“口琴之父,實不為過。”後來有一位叫梅斯納爾(Christian Messner)的編織者以仿製這種樂器作為副業,當時又有一位鐘錶匠名叫馬德和來 (Matthias Hohner)他購買了一支梅斯納爾的仿製品,開始研究如何去改造它;這也奠定了往後他自己在1857年開始生產口琴的基礎。直到今天,他所創立的工廠能在一小時生產超過650件樂器(還有其他樂器,全年超過了230萬件,其分廠遍布全球,Hohner也是現今生產口琴的大本營。)
公元1825年,一位十八世紀末出生於波希米亞(Bohemia)的樂器工匠Richter(瑞希特爾),他注意到只能吹氣演奏的Aura口琴不易演奏當時的民謠音樂,所以他加入吸氣的簧片,此音階排列的方式稱為Richter System,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改革。這種瑞希特爾的排列方式,吹氣是主音(Tonic)和弦排列,而吸氣是屬七(Dominant 7th)和弦排列;以C調為例,吹氣為C和弦,吸氣就變成G7和弦。Richter System的兩個和弦適合演奏當時的民謠音樂,也是當時製造口琴的範本。西元1865年,Hohner的口琴在美國上市,並於西元1888年大量生產。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全音階Richter口琴(Diatonic Richter Harmonica)傳入美國後,會被稱為“French Harp”或“Harp”(Harp原意為豎琴,所以Harp也稱為十孔口琴(10 Holes Harmonica)的代名詞)。美國的歐洲音樂文化及美國黑人音樂不但孕育了口琴的新生命,更慢慢的將口琴發揚光大。
加有一根變換半音按鍵的口琴,稱之為半音階口琴(Chromatic Harmonica),據考證大概是在西元1885年才被研發出來。這簡單的設計,使口琴在演奏更為複雜的旋律與調性上的能力大為提升,要用口琴來演奏古典名曲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夢想。50年代後體認半音階口琴豐富音樂性的作曲家們開始為它作了不少作品。吹奏者不再滿足於吹奏輕音樂或是一些民謠、通俗歌曲。口琴音樂進入一個新的紀元。Larry Adler、Tommy Reilly和黃青白這三位大師級演奏家的成就更是受到The New Grove音樂辭典的肯定而登陸名人榜中。
亞洲的口琴發展比歐美慢得多,大約西元1898年傳入日本大阪,當時人們較感興趣的是一種具有雙簧片的復音口琴(Tremolo Harmonica),經過約三十年的流傳後,人們發現Richter System的口琴無法完善演奏日本民謠歌曲,開始改良現在我們所吹的復音口琴音階(低音部有La和Fa)。如今,口琴蓬勃發展,隨著音樂的多元化,更增添燦爛的內在。
01. Peter Gabriel — Summertime <試聽>
02. Chris de Burgh — Do What You Do
03. Sting — Nice Work if You Can Get It
04. Lisa Stansfield — 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Me
05. Elton John — Someone to Watch Over Me / Love is Here to Stay
06. Carly Simon — I've Got a Crush on You
07. Elvis Costello — But Not For Me
08. Cher — It Ain't Necessarily So
09. Kate Bush — The Man I Love <試聽>
10. Jon Bon Jovi — 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 On <試聽>
11. Oleta Adams — Embraceable you
12. Willard White — Bidin' My Time
13. Sinead O'connor — My Man's Gone Now <試聽>
14. Robert Palmer — I Got Rhythm
15. Meat Loaf — Somebody Loves Me
16. Issy Van Randwyck — I'll Build A Stairway To Paradise
17. Courtney Pine — Summertime <試聽>
18. Larry Adler & George Martin — Rhapsody In Blue
01. Peter Gabriel — Summertime
09. Kate Bush — The Man I Love
10. Jon Bon Jovi — 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 O
Jon Bon Jovi 邦喬飛
邦喬飛(Bon Jovi)是一個美國紐澤西賽瑞維爾市的硬搖滾樂隊,由主唱瓊·邦喬飛組建,樂隊在1980年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過去的二十五年里,邦喬飛已經在全世界賣出了一億兩千萬張唱片。
邦喬飛由主唱瓊·邦喬飛在1983年組建(原名小約翰·弗朗西斯·邦喬飛(John Francis Bongiovi, Jr.)),吉他手瑞奇·山伯拉(Richie Sambora),鍵盤手大衛·布萊恩(David Bryan),貝斯手艾力克·約翰·薩奇(Alec John Such),和鼓手狄可·托雷斯(Tico Torres)。除了艾力克在1994年的離開(使樂隊減少為四人),樂隊的原班人馬在一起已經二十八年了。在1984年和1985年的兩張比較成功的專輯之後,樂隊的《難以捉摸》(Slippery When Wet)(1986)和《紐澤西》(New Jersey)(1988)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僅僅在美國就賣出了一千九百萬張,八首歌進入十大金曲排行榜(包括四首排名第一的單曲),使樂隊成為全球著名的搖滾巨星。在不停的巡迴演唱之後,樂隊在1990年的紐澤西演唱出現了分歧,在這段時間裡瓊·邦喬飛和瑞奇都成功的發行了個人專輯。1992年,樂隊帶著雙白金唱片《保持信念》(Keep the Faith)回歸,從此以後在九O年代和二OOO年代連續發行了一系列白金唱片。
2006年,樂隊憑藉《誰說你不能回家》(Who Says You Can't Go Home)和來自甜園合唱團的珍妮佛·奈特斯獲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鄉村樂曲。而且憑藉同一首歌成為了第一支得到熱門鄉村音樂排行榜冠軍單曲的搖滾樂隊。樂隊的專輯《迷戀》(Crush),《狠棒》(Bounce),和《飛行公路》(Lost Highway)還獲得了多個格萊美獎提名。
在樂隊的歷史上,一共發行了十張錄音室專輯,其中九張在美國成為了白金唱片。而且樂隊有十九隻單曲進入了Billboard Hot 100前40名,以下五隻是冠軍單曲:《你敗壞了愛的名聲》(You Give Love a Bad Name)、《以祈禱為生》(Livin' on a Prayer)、《劣藥》(Bad Medicine)、《為了妳,我一定到》(I'll Be There for You)以及瓊·邦喬飛的個人作品《榮耀之光》(Blaze of Glory)。樂隊的《難以捉摸》(Slippery When Wet)保持著硬搖滾專輯在Billboard 200第一名最多周的記錄,《紐澤西》(New Jersey)以五首單曲保持著硬搖滾專輯進入十大金曲單曲最多的專輯的記錄。樂團最新的熱門單曲是《天生領袖》(We Weren't Born to Follow)。
13. Sinead O'connor — My Man's Gone Now
Sinead O'Connor 西尼德.奥康娜
Sinead O'Connor ,90年代最具個性並最富爭議的流行音樂巨星之一,在整個十年裡涌現的無數女歌手中,她無疑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孤傲直率的言辭、倔強的光頭、憤怒的面容以及不修邊幅的行頭---矛頭直指長久以來大眾心目中女性柔弱性感的形象。Sinead徹頭徹尾地改變了搖滾女樂手的形象,堅稱自己決不是性感偶像而是嚴肅的藝術家。她所掀起的這場反叛為後來的The cranberries 、Liz Phair 、Courtney Love和Alanis Morissete的涌現奏響了序曲。
O'Connor於1966年12月8日出生於愛爾蘭共和國首都都柏林。她的童年生活充斥著動盪與創傷:8歲父母離異,19歲母親葬身車禍,在此期間遭受母親的長期虐待---也許正是因為渴望母愛,才會有Universal Mother這張充滿母性光輝的專輯誕生。她曾被天主教學堂開除,後因在超市中行竊被捕,並被送進少年管教所。
15歲那年,在為一個婚禮演唱Barbra Streisand的老歌"Evergreen"時,她的演唱天賦被Paul Byrne,一個名叫In Tua Nua的愛爾蘭樂隊鼓手發現。在合作完成了In Tua Nua 的第一首單曲"Take My Hand"之後,Sinead離開了寄宿學校,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音樂。她開始在咖啡館裡演唱。隨後進入都柏林音樂學院進修聲樂和鋼琴。
1985年她和Ensign唱片公司簽訂了合約,並定居倫敦。接下來的一年,她完成了音樂創作的首次嘗試---和U2的吉他手the Edge一起為電影The Captive配樂。但這次嘗試遠未達到她所設想的效果---歌曲中凱爾特民歌的味道太濃厚了---用她的話說是"太凱爾特了"。她決定自己坐上製作人的位置,並開始重新錄製這張唱片。憑著從91聖歌中得到靈感,並巧妙地借鑒,她為電影the Lion and the Cobra製作音樂,由此誕生了1987年最受稱讚的專輯,其中的兩首單曲"Mandinka"和"Troy"交替打榜。
http://music.sina.com.cn/y
西尼德·瑪麗·伯納黛特·奧康娜 (Sinead Marie Bernadette O'Connor,1966年12月8日-),是著名的愛爾蘭流行歌手和歌曲作者。除了音樂以外,她還以反傳統的行為(尤其是其光頭)和有爭議性的觀點而聞名。
早年
奧康娜生在都柏林,五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其他孩子分別名為Joseph, Eimear, John, and Eoin。 她原本的名字是由愛爾蘭總統Eamon de Valera的妻子Sinead de Valera改的。
她的父親是John O'Connor,原任職結構工程師,後來轉職為律師;而母親是Marie O'Connor。她的父母很早已結婚,但當奧康娜8歲時便已離婚,5兄弟姊妹中,最年長的3位(包括奧康娜)與母親同居。
[編輯] 周未夜現場爭議
1992年10月3日,奧康娜出現於美國電視節目Saturday Night Live。在場獻唱了Bob Marley的歌曲「戰爭",抗議羅馬天主教的性虐待醜聞。然後拿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照片,大喊 "Fight the real enemy!"(打倒真正的敵人),並當著觀眾面前撕毀照片,另外因這個節目是現場直播,也是在數百萬的電視觀眾面前做的。[1]
不令人意外的,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奧康娜接著便不斷地被噓下演出舞台並受到觀眾的言語攻擊。例如此事件兩週後,在麥迪遜花園舉辦的鮑勃·迪倫30週年紀念演唱會,當奧康娜要演唱"I Believe In You"時,噓聲(也有鼓勵聲)太大以致於她無法開唱,於是她便大聲喊出了"War"的歌詞(以上兩首都是鮑勃·迪倫作品)。主持人Kris Kristofferson並安慰她「不要讓那些渾球影響你的心情」。
Saturday Night Live 在事前並不知道奧康娜會這麼做,並且拒絕了重播的要求(不過這在節目推出的DVD特集'Saturday Night Live - 25 Years of Music第四集中可以看到)。Comedy Central重播這段時,則用奧康娜拿著一張微笑黑人兒童的照片的畫面取代原本畫面(應該是綵排時的影像)。SNL為了像觀眾表示歉意,其中一個動作是讓主持人Joe Pesci在隔週的演出時拿著被貼回原狀的教宗照片。
這不是奧康娜第一次跟Saturday Night Live不合。此前她拒絕在Andrew Dice Clay主持的秀中出現(因為他「排斥女性」)。但她同意上另一集由Kyle MacLachlan主持的節目。
1997年9月22日,義大利周報Vita採訪奧康娜。奧康娜請教宗寬恕她。她說撕毀照片是一件可笑的做法。她還她還說明她並非叛離天主教,還是信教的,並引用 聖奧古斯丁所說的:「憤怒是前往勇氣的第一步」。
作品列表
專輯
The Lion and the Cobra (1987年)
I Do Not Want What I Haven't Got (1990年)
Am I Not Your Girl (1992年)
Universal Mother (1994年)
Gospel Oak EP (1997年)
So Far...The Best Of Sinead O'Connor (1997年)
Faith And Courage (2000年)
Sean-Nos Nua (2002年)
She Who Dwells in the Secret Place of the Most High Shall Abide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Almighty (2003年)
Collaborations (2005年)
Throw Down Your Arms (2005年) (A collection of cover versions of Reggae hits)
單曲
"Mandinka" (1987年)
"I Want Your (Hands on Me)" {1988年)
"Troy" (1988年)
"Three Babies" (1990年)
"My Special Child" (1991年)
"Success Has Made a Failure of our Home" (1992年)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1992年)
"Fire on Babylon" (1994年)
"You Made Me the Thief of Your Heart" (1994年)
"Famine"/"All Apologies" (1995年)
"Thank You For Hearing Me" (1996年)
"This is a Rebel Song" (1997年)
"This is to Mother You" (1997年)
"No Man's Woman" (2000年)
"Jealous" (2000年)
"Troy (remix)" (200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
17. Courtney Pine — Summertime
英國最具魅力的薩克斯風手 Courtney Pine 寇特尼·派恩
64出生,年紀輕輕的薩克斯風手寇特尼·派恩是這幾年最受期待的明日大師,遠在1994那一年,只要是談起爵士樂未來的方向與可能性,許多樂評人都會在評論上提到:「派恩已經三十歲了,應該很快就能達到成熟的大師境地,應該能帶領爵士樂到達另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麼多人期望他達到極少數幾位爵士樂前輩大師那樣劃時代的成就,真是巨大的壓力啊!成長於英國的寇特尼˙派恩是一位具有多重風貌的樂手,不論SOUL靈魂樂,FUNK放克,黑人饒舌舞曲,他都能夠加以融合,構成他自己的音樂風格,他同時也是一位擁有高超演奏技巧和絕佳即興能力的薩克斯風手,派恩本人具有相當的群眾魅力,特別是在演出現場,派恩總是能夠全盤掌握台下聽眾的情緒。他對音樂品味的堅持,反而吸引了許多新進樂迷的興趣,這些人裡面,有很多是從來不聽爵士樂的!
繼2000年的『Back In The Day』專輯發行後,英國最具魅力的薩克斯風手寇特尼·派恩睽違4年後,以全新的感覺推出『摯愛』專輯。寇特尼在台上的薩克斯風演奏深具旋律與節奏特質,有時也可以領受到他吹奏時的歌唱特質與融合世界各種音樂的宏觀。
本輯他特別邀請男歌手David McAlmont詮釋英國歌手John Martyn的「Bless The Weather」,以及女歌手Carleen Anderson重唱Joe Sample譜曲、Will Jennings填詞的「When The World Turns Blue」。前者的大愛精神與後者的節奏變化與唱奏交替都讓人欣賞到不同的即興趣味。結合靈魂、R&B、爵士與雷鬼節奏的元素,整張專輯將引您進入全新的爵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