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Klaus Schulze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Klaus Schulze %26; Pete Namlook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 月之暗面 1 ~ Wish You Were There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4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專輯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Pink Floyd 1973年的作品《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一共十曲,大致都在5分鐘左右,名字冠以“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X)”。熟悉Pink Floyd的朋友知道,Wish You Were There 是他們75年的作品。這麼說來,作為電子環境音樂的兩位大師合作的主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為什麼會映射了七十年代搖滾樂隊的一些作品(概念),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雖然這些都是音樂之外的東西,但,確確實實傳達了音樂家的一些心思。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專輯的別名“Phantom Heart Brother”似乎還是能和Pink Floyd的大作“Atom Heart Mother”對上,細查一下,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的前四集都能跟平克-弗洛伊德的四張作品對上,幾乎是後者的概念映射。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38768/
 
1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 (5:00)
2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I) (5:00)
3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II) (5:00)   <試聽>
4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V) (5:00)
5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 (5:00)
6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I) (5:00)
7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II) (5:00)
8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VIII) (5:00)
9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X) (5:00)
10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X) (6:21)



專輯連播

3.  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II)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 月之暗面 2 ~
        A Saucerful of Ambience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4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Klaus Schulze是德國電子音樂的先驅之一,他的音樂風格融合了古典音樂、電子音樂和前衛音樂等元素,創造了獨特的音樂風格融合了經典音樂、電子音樂和前衛音樂。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 A Saucerful of Ambience"是Klaus Schulze 和 Pete Namlook 合作的電子音樂專輯系列之一。這張專輯發佈於1995年,是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的第二張專輯,共收錄了六個首曲目,每個首曲目都有不同的主題和氣氛。

這專輯非常獨特專輯,而且還類似即興演奏的特點給人一種深邃無限和探索的感覺。整張音樂深度、廣度的同時也不會讓人感到舒服。聽眾需要有一定的音樂背景和經驗,才能真正欣賞到這張專輯的美妙之處。

整專輯交織旋律合成器和和其他其他音效,使聽眾感受到彷彿置身於一個神秘的、無限廣袤的宇宙空間中。總的來說是份非常獨特電子音樂作品,創造力和想像力。喜歡探索新事物的人說,這張專輯絕對值得一聽。

專輯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Pink Floyd 1973年的作品《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一共十曲,大致都在5分鐘左右,名字冠以“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X)”。熟悉Pink Floyd的朋友知道,Wish You Were There 是他們75年的作品。這麼說來,作為電子環境音樂的兩位大師合作的主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為什麼會映射了七十年代搖滾樂隊的一些作品(概念),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雖然這些都是音樂之外的東西,但,確確實實傳達了音樂家的一些心思。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十二個部分時間分配大致平均。前六個部分基本都是氛圍營造,旋律部分直到第七部分才出現,9-10出現了專題的一個持續高潮,第11-12部分又回到起點的空靈氛圍。是和下一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3》的開頭銜接嗎?留給喜歡的朋友琢磨了。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39208/
 
01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   *
02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I)  *
03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II)  *
04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V)
05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V)
06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VI)  


整張專輯1:01:02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 月之暗面 3 ~ Phantom Heart Brother 幻影心兄弟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5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是 Klaus Schulze 和 Pete Namlook 合作的電子音樂專輯,於1995年發行。這張專輯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的第三張專輯,收錄了5首曲目。

這張專輯的音樂風格與前兩張專輯類似,充滿了實驗性的電子音樂元素。每一首歌曲都展現了 Schulze 和 Namlook 獨特的創意和想象力,給人一種漫游於太空中的感覺。

Klaus Schulze 是德國電子音樂的先驅和創新者之一,他對電子音樂的理解和運用,在這張專輯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而 Pete Namlook 是德國電子音樂家和製作人,也是許多電子音樂專輯的製作人和發行人,他和 Schulze 的合作為這張專輯帶來了更多的想象力和新穎的音樂元素。

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中展現了他們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技巧,結合了環境聲音、實驗音樂和迷幻電子音樂元素。整張專輯的氛圍非常濃厚,充滿了空靈、神秘和迷幻的感覺,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其中。

整張專輯的音樂元素多樣性豐富,創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和深度感。聆聽《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時,你會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寬廣、無限的聲音世界,讓人產生超脫現實的感覺。這種感覺非常獨特,同時也是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作為電子音樂先驅的經典風格之一。

總的來說,這張專輯是一份非常值得聆聽的電子音樂作品,它充滿了創造力和實驗性,展現了 Klaus Schulze 和 Pete Namlook 的音樂才華和創意,也是德國電子音樂的一份經典之作。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十二個部分時間分配大致平均。前六個部分基本都是氛圍營造,旋律部分直到第七部分才出現,9-10出現了專題的一個持續高潮,第11-12部分又回到起點的空靈氛圍。是和下一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3》的開頭銜接嗎?留給喜歡的朋友琢磨了。
 
經過了前面兩個部分的低迷夢境般的空靈造勢之後,第三部分Pete開始玩起了他的聲音技術,把一些簡單粗糙的噪音按照序列編排成聽起來很有趣富有韻律的節奏,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感覺出來,這就是電子音樂最最底層的東西,如果配上鍵盤和適當的鼓點點綴,那就是一首很好聽的舞曲了,呵呵。再往下第四首你就能感覺到配以鍵盤產生歡快的電子舞曲風格了。第五第六在形式上與前一張很接近,整張專輯中間突出,首尾呼應,像是給朝第四集邁進留了個通道。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0684/
 
01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
02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I)
03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II)
04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V)    <試聽>
05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V)
06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VI)



整張專輯 59:00 連播

04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V)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V 月之暗面 4 ~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三風笛手在蓋茨的黎明
年份 : 1996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V》是德國電子音樂家 Klaus Schulze 和 Pete Namlook 的合作專輯,於1996年發行。這張專輯延續了前三張專輯的風格,探索電子音樂的各種可能性,尤其是實驗性和環境音樂方面的探索。Klaus Schulze & Pete Namlook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V 是一張非常成功的電子音樂專輯,展示了兩位音樂家的才華和創造力。整張專輯的曲目都非常複雜和富有層次感,讓人感受到電子音樂的多樣性和魅力。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是一首充滿想像力和複雜性的音樂作品,結合了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各自的特點,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音樂世界。它將聽眾帶入一個既神秘又充滿活力的音樂體驗,讓人難以忘懷。總的來說,《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V》是一張非常優秀的電子音樂專輯,將實驗性和環境音樂完美結合,呈現出了極具創意和想象力的音樂風格。如果你喜歡實驗性音樂,這張專輯絕對值得一聽。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隨著年代的推進,分集也逐漸演化熟練,首先要歸功於科技的進步,合成器音樂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密不可分,其次歸功於作者們合作的嫻熟,智慧的拓展,第四集中可以明顯察覺這些。不是很重但急速的節拍序列和環境技術音效的混雜,讓人聽起來感覺十分緊張的味道。專輯中請入了現代先鋒音樂家美國人Bill Laswell的合作。Bill Laswell是後現代音樂創作中極其重要的名字,多年來其創作領域涉及爵士、電子、搖滾、民族音樂、電影配樂等多個領域。他作為紐約地下音樂界的殿堂級人物,曾先後出版三百多張風格各異的專輯。並曾經與Brian Eno、Peter Gabriel、Yoko Ono等著名樂手合作。更曾獲得27屆格萊美“最佳爵士專輯”獎項。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十二個部分時間分配大致平均。前六個部分基本都是氛圍營造,旋律部分直到第七部分才出現,9-10出現了專題的一個持續高潮,第11-12部分又回到起點的空靈氛圍。是和下一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3》的開頭銜接嗎?留給喜歡的朋友琢磨了。
 
經過了前面兩個部分的低迷夢境般的空靈造勢之後,第三部分Pete開始玩起了他的聲音技術,把一些簡單粗糙的噪音按照序列編排成聽起來很有趣富有韻律的節奏,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感覺出來,這就是電子音樂最最底層的東西,如果配上鍵盤和適當的鼓點點綴,那就是一首很好聽的舞曲了,呵呵。再往下第四首你就能感覺到配以鍵盤產生歡快的電子舞曲風格了。第五第六在形式上與前一張很接近,整張專輯中間突出,首尾呼應,像是給朝第四集邁進留了個通道。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1708/
  
01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2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3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I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4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V)
05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V)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6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VI)   *
07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VII)   *
08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VII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9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X) 
 


6、7

整張專輯 1:00:02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 月之暗面 5 ~ Psychedelic Brunch 迷幻的午餐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6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合作的系列音樂作品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第5張專輯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 於1996年發行。這張專輯的音樂風格繼承了前四張專輯的風格,並融入了更多的電子樂器和聲音效果,展現出更加宏大的聲音空間。

1996年發行的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 是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期發行的,人們開始越來越注重電子音樂的創新與發展。而這張專輯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開創了一個新的電子音樂風格。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科技和探索的熱潮在音樂界也有所體現,特別是在電子音樂和實驗音樂的領域。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的合作專輯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 在這個背景下嶄露頭角,其濃厚的實驗氛圍和前衛的創新,深受當時的樂迷和音樂評論家的喜愛。

專輯的名稱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也暗示了當時的音樂氛圍,即追求音樂的黑暗面和不穩定性,通過探索新的聲音和音樂表達方式,突破傳統的音樂框架和限制。整張專輯展現了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在音樂領域中的創新和實驗精神,是當時和後來的音樂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唱片內封設計的很有嚼頭,兩種顏色組成的幾何形狀,沒有任何的修飾,給人一種無限空靈的眼觀感覺。本集第五集以“Psychedelic Brunch”命名,分八個部分。開始時有一段口白錄音剪輯,據說是Moog合成器先輩Robert Moog本人的聲音,很珍貴也很有意思。專題名似乎來自Pink Floyd的Atom Heart Mother專輯中Adam's Psychedelic Breakfast一曲,根據第一集第二集中對名字的摸索,轉了半天又到Pink Floyd那裡去了,真不可思議。我覺得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不只是紀念Robert Moog,這裡的Moog的意思似乎更廣遠。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2079/

 
Pete Namlook (本名:Peter Kuhlmann)是當代最為傑出的環境電子樂先鋒及代表人物之一。
 
  Pete Namlook 和很多電子樂手合作產生過多部作品,有些作品還有不止一張專輯的系列,比如過去發布的和 Klaus Schulze歷經十幾年合作的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有和土耳其民族音樂代表人物 Burhan Ocal 合作的專題系列“蘇丹帝王系列”,有和英國氛圍電子團體 Higher Intelligence Agency 合作的《S.H.A.D.O》系列,有和美國多風格融合音樂先鋒 Bill Laswell 合作的《Outland》和《Psychonavigation》系列,有和 英國黑氛圍團體 Biosphere 的靈魂人物 Geir Jenssen 合作的《The Fires Of Ork》系列等等,其他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這些都是環境電子音樂界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Pete Namlook 對Ambient 富有建設性的探索和廣泛的合作,讓這個德國人成為未來融合音樂的典範,也為喜歡環境電子音樂的聽眾帶來無窮的樂趣。  http://baike.baidu.com/view/4792403.htm?fromTaglist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01.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I)
02.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II)
03.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II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4.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IV)
05.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
06.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APE] 663 kbps
07.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II)  <試聽>
08.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III) 


07.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II)

整張專輯 1:00:20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I 月之暗面 6 ~ The Final DAT 最終數位音頻磁帶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7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Pete Namlook搬遷了他的新工作室後,從容地做出選擇,在他的FAX系列產品中,課題方案必須首先開創一個新的時代。Klaus Shulze被應邀毫不猶豫地趕到Pete位於距離法蘭克福一百多公里之外Mosel河邊的小鎮,對於這兩位電子音樂巨人來說,錄音編輯工作無論從位置上和特色上都是一次創新體驗。作品展示了傳統最佳空間音樂和當今為推動電子融合音樂之革新的結合。   

 
Pete Namlook (本名:Peter Kuhlmann)是當代最為傑出的環境電子樂先鋒及代表人物之一。
 
  Pete Namlook 和很多電子樂手合作產生過多部作品,有些作品還有不止一張專輯的系列,比如過去發布的和 Klaus Schulze歷經十幾年合作的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有和土耳其民族音樂代表人物 Burhan Ocal 合作的專題系列“蘇丹帝王系列”,有和英國氛圍電子團體 Higher Intelligence Agency 合作的《S.H.A.D.O》系列,有和美國多風格融合音樂先鋒 Bill Laswell 合作的《Outland》和《Psychonavigation》系列,有和 英國黑氛圍團體 Biosphere 的靈魂人物 Geir Jenssen 合作的《The Fires Of Ork》系列等等,其他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這些都是環境電子音樂界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Pete Namlook 對Ambient 富有建設性的探索和廣泛的合作,讓這個德國人成為未來融合音樂的典範,也為喜歡環境電子音樂的聽眾帶來無窮的樂趣。   http://baike.baidu.com/view/4792403.htm?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01. The Final DAT (part I)
02. The Final DAT (part II)  <試聽>
03. The Final DAT (part III)
04. The Final DAT (part IV)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5. The Final DAT (part V)
06. The Final DAT (part VI) 



02. The Final DAT (part II) 

整張專輯 1:04:19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II 月之暗面 7 ~ 
             Obscured by Klaus Part 
年份 : 1998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也許是出於探索極限的謀劃,Klaus和Pete結合了70年代空間音樂和新流派的電子聲樂。專輯中第三曲以Bill Laswell的東方民族特色聲音元素的加入,使得這張以“被klaus遮掩“為混沌概念的專輯作品增加了完整性。
 
聽這張專輯像是在觀賞電影......閉上你的眼睛,尋找你自己,你和我一起旅行穿梭於音樂的世界和聲音的宇宙裡。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8662/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1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 (4:59)
2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I) (7:22)
3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II) (18:58) <試聽>
4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V) (6:34)
5 Obscured By Klaus (Part V) (3:42)
6 Obscured By Klaus (Part VI) (8:09) 



3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II)

整張專輯 49:47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8.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III 月之暗面 8 ~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9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這是一張實況錄音專輯。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首次參加並出現在一次熱情洋溢的德國(第23屆漢堡)爵士藝術節上,專輯極富電子風格的多樣性。從緩慢柔美平滑到快速的起伏跌宕,使得現場的每一個角落繚繞著神奇的氛圍,KS和PN第八次合作最優秀的成果是KS通過大型模塊數字系統來合成空間和聲混響,兼顧70年代典型的看似老式的音序器,龐大的煙霧環境發生以及PN首次在音樂會中演奏特勞托寧電子琴!(1930年發明的鍵盤控制器,可以創造出以前所想象不出的音色,這些設備在結構與音色能力上都過於簡單,保管、運輸安裝以及操作都不是那麼容易)。韻律穿雜在電子、爵士、和Jungle風格中,使得專輯仿佛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旅程。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9186/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01.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I
02.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II
03.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III
04.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IV
05.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
06.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I  ★
07.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II
08.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III


06.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I

整張專輯1:16:45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X 月之暗面 9 ~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國家 : 德國
年份 : 2002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經過三年的暫停之後,Klaus和Pete再次協作,繼續這個完美的課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專輯中的聲音聽起來感覺非常的新穎,具有未來主義特色,而且也吸收了七十年代空間音樂和環境音樂的天資。聆聽音樂仿佛就像一次旅行,你完全可以從老式的模擬合成器中獲得相當的聆聽質感,這張專輯合併了能提供溫暖聽覺的老式演奏科技和我們現代的演奏工具以及電子鼓機產生的有力聲響,作品中是兩個作者通過不同的方式合作使用計算機完成演奏產生了一種近乎勁爆的效果。豐富的合成器弦樂、和聲合成、大型moog序列器、特勞托寧琴、氛圍音效和新穎的流淌般的舞動感,在這張專輯裡得到非凡的展現。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9373/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Pete Namlook(本名Peter Kuhlmann)於2012年11月8日去世,享年51歲。他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德國電子音樂家和唱片製作人,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並與許多著名音樂家合作,如Klaus Schulze、Bill Laswell、Richie Hawtin等。他的音樂作品被認為對當代電子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他本人也被譽為是電子音樂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01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    <試聽>
02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I
03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II
04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V
05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V
06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VI   <試聽>
 


01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

06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VI

整張專輯 54:32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X.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X 月之暗面 10 ~ Astro Know Me Domina 
國家 : 德國
年份 : 2005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自主題問世11年後,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迎來了他們的第十輯作品,似乎作為紀念品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X(當然,3年後他們又繼續開拓向前發布了第十一輯XI)。作品中越發濃重的進行了大規模的融合創作,結合了未來主義的聲音效果景觀、鋼琴、噪音、鼓樂和一些經過升級換代的老式電子設備。一些聲音聽起來從未有過的樣子,Klaus使用弦樂合成器、Moog合成器獨奏、以及序列器產生了精彩的節拍作為本曲章中的顯著部分。
 
Pete在唱片的開頭使用了一段並不產生聽覺效果的文字口白,和一些噪音聲響感覺就像迷失在太空裡飄逸的飛船那樣。接下來的音樂部分逐漸演變成黑寂音樂和放鬆的前衛特色的空間音樂。
唱片的結尾部分,Klaus和Pete結合了兩人的力量使用了Moog合成器獨奏來完成具有標緻意義的紀念。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50402/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01 Astro Know Me Domina Part I    *
02 Astro Know Me Domina Part II
03 Astro Know Me Domina Part III
04 Astro Know Me Domina Part IV
05 Astro Know Me Domina Part V
06 Astro Know Me Domina Part VI


整張專輯50:16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XI.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XI 月之暗面 11 ~ The Heart Of Our Nearest Star 我們最近的恆星心
國家 : 德國
年份 : 2008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2008年,Klaus Schulze 和 Pete Namlook 以更深遠的協作推出第十一集。以富有情感顯得很激昂勃發的姿態仍舊使用老式協作步調卻讓聽者獲得新穎的聽覺旅行。極為龐大的電子環境元素運用摻雜了東方風味的節拍,似乎是以“新”的方式來突破傳統電子環境音樂的侷限性。過去的第十集曾就是結合了當今的音樂元素創新成為空間音樂史上非常精彩的組成部分。而第十一集卻是明確的步向未來,使用了大量的模擬器、數字合成器以及未來虛擬效果發聲設備,兼用了計算機強大豐富的功能產生了超越其前身的環境音樂。主題“The Heart Of Our Nearest Star”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和它所產生的虛構景觀清晰的展示給你宏大的聲音系統。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57593/

這張是 Namlook 生前的最後一張"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專輯,他於2012年去世。專輯展現了Schulze和Namlook在電子音樂領域的非凡技藝,對於那些喜愛電子音樂的人來說,這是一張不容錯過的專輯。

Pete Namlook(本名Peter Kuhlmann)於2012年11月8日去世,享年51歲。他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德國電子音樂家和唱片製作人,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並與許多著名音樂家合作,如Klaus Schulze、Bill Laswell、Richie Hawtin等。他的音樂作品被認為對當代電子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他本人也被譽為是電子音樂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01. The Heart Of Our Nearest Star (Part I) (17:40)    <試聽>
02. The Heart Of Our Nearest Star (Part II) (22:00)
03. The Heart Of Our Nearest Star (Part III) (11:10)
04. The Heart Of Our Nearest Star (Part IV) (5:20)
 

01. The Heart Of Our Nearest Star (Part I)


整張專輯 55:12 連播
Klaus Schulze & Pete Namlook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XI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專輯 : The Evolution of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月之暗面的演變 
國家 : 德國
年份 : 2002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Klaus Schulze & Pete Namlook的合作專輯系列《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自1994年開始發行至2008年,共有11張專輯。而《The Evolution of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則是在2002年由兩位音樂家合作發行的一張精選輯,收錄了這個系列的前四張專輯中的部分曲目,並經過重新混音和重新製作。

這張輯錄了一些系列中最經典的曲目,如《Wish You Were There》、《Obscured by Klaus》、《Psychedelic Brunch》等。重新製作後,音樂更加精細、通透、立體,混音也更加出色,讓原本就迷幻、宇宙般的音樂更加清晰、鮮活。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是 Krautrock 和電子音樂的經典作品,是兩位音樂家對電子音樂領域的貢獻。在《The Evolution of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這張精選輯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這個系列最經典的音樂作品,也是這個系列的一個總結和回顧。

兩個德電巨人 Pete Namlook 和 Klaus Schulze 合作的專題專輯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自 1994年伊始至2008年一共產生了十一個章節,而在 2002年,經過兩人的策劃髮型了一張看似精選集合輯模樣的《The Evolution of Dark Side of the Moog》,顯然,02年之後的四個章節並沒有誕生,所以,這不是一張通常意義上的合輯,的確是名字那樣“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的演變”。不論樂迷對這個系列是否已經鑒賞過,是否了解喜歡這個系列,這張專輯從頭到尾聽上去幾乎沒有給人章節斷裂的感覺,事實上,是緣於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每一個章節的專題性很強,某一個章節的整體變化並不太大,而不同章節之間有存在著一定的演變次序。專輯摘選了不同章節的主要部分,施加了一點點節奏上的加重變化,給樂迷以清晰的層次感,體驗到專題系列的演變概貌。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92210/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01. Intro (voice by Robert A. Moog)
02. I- Wish You Were There (Excerpt) (1994)
03. II- A Saucerful of Ambience (Excerpt) (1995)
04. III/3- Phantom Heart Brother (1995)  <試聽>
05. III/4- Phantom Heart Brother (1995)
06. IV/7-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with Bill Laswell 1996)
07. IV/8-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with Bill Laswell 1996) 
08. V/8- Psychedelic Brunch (with Bill Laswell 1996)
09. VI/6- The Final DAT (with Bill Laswell 1997)
10. VII/6- Obscured by Klaus (with Bill Laswell 1998)   <試聽>
11. VIII/2-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1999)
12. VIII/6-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1999)
 


04. III/3- Phantom Heart Brother (1995)

10. VII/6- Obscured by Klaus (with Bill Laswell 1998)

整張專輯 1:18:15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laus Schulze - Irrlicht.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專輯 : Irrlicht 小精靈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72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Klaus Schulze 是德國著名的電子音樂家,被認為是德國前衛電子音樂的先驅之一。他於1972年推出了他的首張專輯《Irrlicht》,這張專輯被認為是德國電子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當時,德國正處於政治和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許多年輕人尋求著新的音樂和文化來表達他們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渴望。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的前衛音樂開始崛起,其中包括了像 Kraftwerk 和 Tangerine Dream 這樣的音樂家,他們通過電子音樂來探索未知的聲音世界和新的音樂風格。

Klaus Schulze 在 1971 年加入了 Tangerine Dream,並在他們的第一張專輯《Electronic Meditation》中擔任了鼓手和合成器手。但是,他很快就離開了 Tangerine Dream,並開始專注於自己的音樂創作。

《Irrlicht》是 Klaus Schulze 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它是一張完全由合成器和電子設備創作的音樂專輯。這張專輯的音樂風格獨特,簡單而脆弱的旋律、氛圍瀰漫的聲音,以及豐富的音色層次,營造出了一種神秘而宏大的氛圍,讓人感受到了一種非常深遠的靈性。

這張專輯被認為是 Krautrock 和前衛電子音樂的經典之作,它對當時的音樂風格和後來的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張專輯被認為是 Klaus Schulze 職業生涯的開端,也是他成為電子音樂大師的關鍵之一。

◎這裡要介紹的德國籍作曲家兼鍵盤樂器演奏家 Klaus Schulze,是我個人最鍾愛、最高純度的「純插電類音樂」的宗師級人物。Klaus Schulze 曾經為前衛電子搖滾樂的開山鼻祖團體 Tangerine Dream 的創始團員之一,在與 Tangerine Dream 合作於 1969 年發行首張專輯【Electronic Meditation】之後,Klaus Schulze 即告離去並加入由吉他高手 Manuel Gottsching 所組的新類型搖滾樂團 Ash Ra Temple,但他與該團亦僅共事發表過一張同名專輯【Ash Ra Temple】之後再告離去自行發展。據言,Klaus Schulze 之所以和 Tangerine Dream 及 Ash Ra Tempel 都只是短暫合作共事就分手的原因,主要是肇因於音樂創作上的理念差異。這個論述於日後 Klaus Schulze 在電子搖滾樂領域以個人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獲得崇高之成就與聲譽,同時與 Tangerine Dream 及 Ash Ra Tempel 鼎足而立成為前衛電子搖滾樂領域的代表性核心團體人物而獲得實際之驗證。
 
◎單飛之後的 Klaus Schulze 自 1972 年開始起便不斷地有發表個人專輯密切發行,迄今累計已超過 40 張以上,可算得上是前衛電子搖滾的一代宗師。Klaus Schulze 的古典音樂素養極高,且具有過人的作曲與編曲才華,加上其對電子樂器的鑽研極深,故其能將龐大繁複的樂章予以從事分部程式化處理,再透過多部電子合成器、音效處理器、鍵盤樂器等進行融合性之表演,故即使舞台上只有 Klaus Schulze 一個人在演奏,但其所營造出來的音場與聲效感覺卻宛如有大型樂團在演奏一般的壯盛浩大。Klaus Schulze 的樂曲大都是長篇幅的樂章作品,鮮少有短篇幅的小品作品,容易給人冗長沉悶的印象和感覺,可是,一旦融入 Klaus Schulze 那融合時空、古典、搖滾等概念元素的樂曲內,它將引領聽者進入一個浩瀚無際的音樂時空裡恣意遨遊,感覺超級棒的。
 
◎此張發表於1972 年的【Irrlicht】為 Klaus Schulze 的首張個人專輯,它號稱是首張「未使用電子合成器 Synthesizer」的電子搖滾音樂專輯。據 Klaus Schulze 之敘述,他錄製本專輯時尚未擁有自己的 Synthesizer,他是使用一部破舊且經過自己修改過的老式 Electric Organ 的彈奏,搭配一捲交響樂團排練時的錄音帶做為背景,然後以一部快要壞掉了的聲音放大器從事聲音的過濾與修正處理,最後再予以重新混音編輯而完成【Irrlicht】專輯中的三首電子搖滾交響樂章。因此 Klaus Schulze 含蓄的表示,【Irrlicht】專輯基本上是一張「早期電風琴 (Electric Organ) 的實驗性聲音創作作品」,它並不是讓 Klaus Schulze 於日後聲名大噪的那種前衛電子搖滾風格專輯。話雖如此,我們終就可以從【Irrlicht】這張專輯中的作品窺知 Klaus Schulze 那充滿原創性與鮮明個人音樂特質的創作概念。本張專輯中,Klaus Schulze 除了著重於 Space Concept 的意象表現之外,亦將古典音樂中的交響樂架構運用於其概念性的樂章之中,而樂曲中所加入的吉他、Zither 琴、打擊樂器及人聲部份亦是全部由 Klaus Schulze 個人擔綱演出的。個人認為,【Irrlicht】專輯不僅是 Klaus Schulze 跨入個人音樂創作歷程的代表性首作,更是他為前衛電子搖滾樂開啟了另一扇創作大門的關鍵之鑰。【Irrlicht】專輯獲得 Allmusic Guide (AMG) 給予 5 顆星之最高評價,雖然前衛電子搖滾樂在本地很吃不開,個人還是要“帶種”的嚐試推薦給有興趣的樂友們。     http://www.wretch.cc/blog/neilsschang/208245

1. Ebene (35:26)   ★
2. Gewitter (8:29)
3. Exil Sils Maria (32:06)
4. Dungeon 



1. Ebene 平原

2. Gewitter 雷雨

整張專輯59:39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專輯 : Picture Music 圖像音樂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74
類型 : Experimental 實驗 | Ambient 氛圍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學校


Klaus Schulze 於1947年出身於德國柏林,這位資深的電子音樂藝術家非常多產,在他3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共推出了40多張專輯和110多張單曲 CD。相較於其他的電子樂藝術家,Klaus的電子樂顯得不是那麼的“純粹”,你總是可以時不時聽到自然的鳥鳴、人聲、聲學吉他、大提琴等音色。比起其他實驗味道很重的 Electronic,Klaus 的作品顯然更加平民化一點。

Klaus Schulze 稱自己的音樂為 Picture Music。

Klaus Schulze 是德國電子音樂先驅之一,他的音樂作品對於後來的電子音樂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他的專輯《Picture Music》於 1975 年發行,當時正值電子音樂的興起期,而 Schulze 則被譽為當時最重要的電子音樂製作人之一。

《Picture Music》的發行背景可追溯到 Schulze 早期的音樂生涯。在 196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初,Schulze 曾是一個受到傳統音樂和迷幻搖滾影響的鼓手,他曾加入了一些德國的迷幻搖滾樂團,例如 Tangerine Dream 和 Ash Ra Tempel。然而,Schulze 很快意識到傳統樂器無法滿足他對於音樂的探索,開始嘗試使用合成器和電子樂器來創作音樂。

在當時,電子音樂還是一個相對新穎的領域,Schulze 的創作擴展了電子音樂的可能性,這些創新為當時的音樂帶來了很大的衝擊。而《Picture Music》就是 Schulze 的其中一個代表作品,該專輯包含了兩首長曲,每首曲子的演奏時間都超過了 20 分鐘。

在《Picture Music》中,Schulze 結合了各種合成器和電子樂器,創造出了一個豐富的聲音空間,將聲音和電子效果交織在一起。這些聲音和效果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而 Schulze 的表現也被稱為是電子音樂中的巨匠之一。專輯中的每一個音符都經過精心設計和製作,使得整個作品都充滿了冥想和超現實主義的氛圍,並且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總體來說,《Picture Music》是 Schulze 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當時德國電子音樂的代表作之一。Schulze 的音樂不僅影響了當時的電子音

Klaus Schulze2.jpg

01 - Totem 圖騰 (23:55)
02 - Mental Door 心靈之門 (23:02)
03 - Cest Pas la Meme Chose (bonus track) 不是同一件事(附加曲目)(33:00)



01 - Totem (23:55)

02 - Mental Door (23:02)

03 - Cest Pas la Meme Chose (bonus track)(33:00)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專輯 : Timewind 時間之風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75 / 2006 復刻雙CD版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Klaus Schulze的音樂作品《Timewind》於1975年發行,是德國前衛電子音樂的經典之一。在這張專輯中,Klaus Schulze成功地展現了他在電子音樂領域的創造力和技術水平。

當時的音樂環境中,合成器的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並且出現了許多新的音效和技術,開啟了前衛音樂家們探索和創造的無限可能性。在這樣的環境中,Klaus Schulze成為了德國前衛電子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

《Timewind》這張專輯包含了兩首長達30分鐘以上的作品,分別是《Bayreuth Return》和《Wahnfried 1883》。這些作品的特點是富有律動感,並且充滿了令人舒適的音樂氛圍,非常適合用來作為冥想或放鬆的音樂。

Klaus Schulze在這張專輯中使用了當時最新的音樂技術和設備,包括了Moog合成器、ARP合成器、Roland合成器等。他運用了這些設備創造出了獨特的音效和氛圍,使得整張專輯具有高度的實驗性和創造性。

值得一提的是,Klaus Schulze在創作這張專輯時並沒有參考任何現成的音樂作品,而是完全依憑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力進行創作,這也是他在德國前衛音樂中備受尊重的原因之一。

總之,《Timewind》是一張具有創造性和實驗性的前衛電子音樂專輯,成功地展現了Klaus Schulze在音樂上的創造力和技術水平,並且對當時的電子音樂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上世紀德國電子音樂的開山祖師為 Klaus Schulze 及 Tangerine Dream, Carsten Nicolai 及 Frank Bretschneider 則無疑位列於新世代德國電子音樂的先鋒人物。

橘夢樂團 (Tangerine Dream),德國電子音樂先驅團體(該團排斥被劃歸為「新世紀音樂 (New Age)」),成立於1967年,創立者Edgar Froese原修習繪畫與雕塑。橘夢樂團團員來來去去只有Edgar Froese是基本班底。早期成員有Klaus Schulze,但樂團最穩定,影響力也最大的70年代中期,成員為Froese、Christopher Franke,與Peter Baumann。

有電子樂界華格納之稱的Klaus Schulze,操弄著電子合成器,彷彿能取代一整個交響樂團。Klaus Schulze,他探索了比space還要迷幻的音樂形式

Klaus Schulze 是德國經典實驗電子樂團 Tangerine Dream 的鍵盤手,被美國樂評界譽為“電子鍵盤音樂教父”,並曾與“Ambient 教父”共事多年。

Klaus Schulze 於1947年出身於德國柏林,這位資深的電子音樂藝術家非常多產,在他3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共推出了40多張專輯和110多張單曲 CD。相較於其他的電子樂藝術家,Klaus的電子樂顯得不是那麼的“純粹”,你總是可以時不時聽到自然的鳥鳴、人聲、聲學吉他、大提琴等音色。比起其他實驗味道很重的 Electronic,Klaus 的作品顯然更加平民化一點。

Klaus Schulze 稱自己的音樂為 Picture Music。

 大多數電子音樂中人聲歌唱的地位顯得已經很不重要,甚至可以毫不保留的捨棄。早期的德國前輩都是玩樂器、設備為主,可能他們也未必能用標準英語的表達歌唱,當然,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國的電子音樂拓荒者們都注重創造一種超現實的境界或氣氛,聆聽者可以全神貫注於樂章的起伏跌宕中,而不自覺地進入自我發揮想象力的境界——這恐怕就是伴隨合成器發展到現在幾乎可以說是支撐整個電子音樂的主要因素,即氛圍音樂的創造源泉了吧。過分地引入人聲,作者需要表達的意境被拉低,加上語言文字的束縛,實乃將一個本來任由意識或潛意識跟隨樂章的流向而盡情發揮的境界完全封殺!過去聽到很多朋友批評電子音樂“無人氣”,“機械”“冰冷” 等等的評價,實在很可惜,因為他們真的不懂,這種聽者能籍著音樂而自我發揮超越一般思維的境界就是德國電子音樂最精華最珍貴之處!正如樂手Klaus Schulze 稱自己的音樂為 Picture Music。作為聽眾,完全可以從不同時間,不同心境,不同年紀的時候聽同一張專輯而得到不同的聽覺感受,音樂體會的境界完全由聆聽者自己感受去把握。這就是一些經典的專集反覆聽了數十年依然新鮮的緣故。


Timewind 1
1 Klaus Schulze - Bayreuth Return
  (30:32) 
2 Klaus Schulze - Wahnfried 1883   (28:48) 

Timewind 2
1 Klaus Schulze - Echoes of Time  (38:48)
2 Klaus Schulze - Solar Wind
  (12:44) 
3 Klaus Schulze - Windy Times   (4:57)  ★


Klaus Schulze - Timewind 時間之風 (整張連播)

1 Klaus Schulze - Bayreuth Return  (30:32) 

2 Klaus Schulze - Wahnfried 1883   (28:48) 

1 Klaus Schulze - Echoes of Time 時間的迴聲 (38:48)

2 Klaus Schulze - Solar Wind (12:44)

3 Klaus Schulze - Windy Times (4:57) ★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專輯 : Body Love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77
類型 : Ambient 氛圍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學校

Body Love 是Klaus Schulze的第七張專輯。它最初於 1977 年發行,2005 年是Revisited Records重新發行的第九張 Schulze 專輯。它是Lasse Braun同名色情電影的原聲帶。

上世紀德國電子音樂的開山祖師為 Klaus Schulze 及 Tangerine Dream, Carsten Nicolai 及 Frank Bretschneider 則無疑位列於新世代德國電子音樂的先鋒人物。

橘夢樂團 (Tangerine Dream),德國電子音樂先驅團體(該團排斥被劃歸為
「新世紀音樂 (New Age)」),成立於1967年,創立者Edgar Froese原修習繪畫與雕塑。橘夢樂團團員來來去去只有Edgar Froese是基本班底。早期成員有Klaus Schulze,但樂團最穩定,影響力也最大的70年代中期,成員為Froese、Christopher Franke,與Peter Baumann。

有電子樂界華格納之稱的Klaus Schulze,操弄著電子合成器,彷彿能取代一整個交
響樂團。Klaus Schulze,他探索了比space還要迷幻的音樂形

Klaus Schulze 是德國經典實驗電子樂團 Tangerine Dream 的鍵盤手,被美國樂評界譽為“電子鍵盤音樂教父”,並曾
與“Ambient 教父”共事多年。

Klaus Schulze 於1947年出身於德國柏林,這位資深的電子音樂藝術家
非常多產,在他3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共推出了40多張專輯和110多張單曲 CD。相較於其他的電子樂藝術家,Klaus的電子樂顯得不是那麼的“純粹”,你總是可以時不時聽到自然的鳥鳴、人聲、聲學吉他、大提琴等音色。比起其他實驗味道很重的 Electronic,Klaus 的作品顯然更加平民化一點。


Klaus Schulze3.jpg

Klaus Schulze 稱自己的音樂為 Picture Music。

喜多郎早期創作受德國電子合成器大師Klaus Schulze影響頗深,作品中電子合成器音色非常濃。

1970年代,喜多郎加入一個名為「Far East Family」樂隊並跟隨他們作全球的巡迴演出。當他在
歐洲演出時有幸與橘夢樂團(NewAge鼻祖樂團)的發
起人Klaus Schulze會面,Klaus Schulze並教授喜多郎更多關於使用混响器的秘訣。

01. Stardancer (13:38)
02. Blanche (11:44)  ★
03. P:T:O: (27:12)



02. Blanche   布蘭奇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專輯 : Body Love II
年份 : 1977
類型:
Experimental 實驗 / Ambient 氛圍/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學校


上世紀德國電子音樂的開山祖師為 Klaus Schulze 及 Tangerine Dream, Carsten Nicolai 及 Frank Bretschneider 則無疑位列於新世代德國電子音樂的先鋒人物。

橘夢樂團 (Tangerine Dream),德國電子音樂先驅團體(該團排斥被劃歸為「新世紀音樂 (New Age)」),成立於1967年,創立者Edgar Froese原修習繪畫與雕塑。橘夢樂團團員來來去去只有Edgar Froese是基本班底。早期成員有Klaus Schulze,但樂團最穩定,影響力也最大的70年代中期,成員為Froese、Christopher Franke,與Peter Baumann。

有電子樂界華格納之稱的Klaus Schulze,操弄著電子合成器,彷彿能取代一整個交響樂團。Klaus Schulze,他探索了比space還要迷幻的音樂形式

Klaus Schulze 是德國經典實驗電子樂團 Tangerine Dream 的鍵盤手,被美國樂評界譽為“電子鍵盤音樂教父”,並曾與“Ambient 教父”共事多年。

Klaus Schulze 於1947年出身於德國柏林,這位資深的電子音樂藝術家非常多產,在他3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共推出了40多張專輯和110多張單曲 CD。相較於其他的電子樂藝術家,Klaus的電子樂顯得不是那麼的“純粹”,你總是可以時不時聽到自然的鳥鳴、人聲、聲學吉他、大提琴等音色。比起其他實驗味道很重的 Electronic,Klaus 的作品顯然更加平民化一點。


Klaus Schulze5.jpg

Klaus Schulze

Klaus Schulze4.jpg

Klaus Schulze 稱自己的音樂為 Picture Music。

喜多郎早期創作受德國電子合成器大師Klaus Schulze影響頗深,作品中電子合成器音色非常濃。

1970年代,喜多郎加入一個名為「Far East Family」樂隊並跟隨他們作全球的巡迴演出。當他在歐洲演出時有幸與橘夢樂團(NewAge鼻祖樂團)的發起人Klaus Schulze會面,Klaus Schulze並教授喜多郎更多關於使用混響器的秘訣。


1. Nowhere - Now Here (29:02)
2. Stardancer II (14:15)
3. Moogetique (13:15)    <試聽>

Total Time: 56:32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laus Schulze - X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專輯 : X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78 / 2005
類型 : Modern Classical 現代古典/ Experimental 實驗/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學校

Klaus Schulze 稱自己的音樂為 Picture Music。作為聽眾,完全可以從不同時間,不同心境,不同年紀的時候聽同一張專輯而得到不同的聽" X "感受,音樂體會的境界完全由聆聽者自己感受去把握。這就是一些經典的專集反覆聽了數十年依然新鮮的緣故。

Klaus Schulze的專輯X是他的第十張專輯,於1978年發行。這張專輯是一張概念專輯,由六個音樂傳記組成,旨在喚起當代或歷史上對Schulze有影響的知識分子:Friedrich Nietzsche,Georg Trakl,Frank Herbert,Friedemann Bach,Ludwig II. von Bayern和Heinrich von Kleist。[1] Schulze在兩首曲目“Friedemann Bach”和“Ludwig II. von Bayern”(以及“Heinrich von Kleist”的前幾分鐘)中錄製了一個簡單的弦樂團並將其循環在錄音帶上。他在1972年的第一張個人專輯Irrlicht上也這樣做過,但這次他沒有超出認知範圍以外的過濾器。在隨後的發行中,Schulze使用了大提琴,特別是在Dune上。[1] 2005年重新發行的版本中包含了一首額外的曲目“Objet d'Louis”,這是1978年Schulze在比利時巡演期間錄製的“Ludwig II. von Bayern”的現場版本,並帶有完整的管弦樂團。[2] [3]


Klaus Schulze - X
Klaus Schulze

CD1
1. Friedrich Nietzsche (24:50)
2. Georg Trakl (26:04)     <試聽>
3. Frank Herbert (10:51)
4. Friedemann Bach (18:00)

CD2
1. Ludwig II von Bayern (28:39)    <試聽>
2. Heinrich von Kleist (29:32)
3. Objet d'Louis (bonus track) (21:27)



CD1     2. Georg Trakl

CD2     1. Ludwig II von Bayern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laus Schulze - Trancefer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專輯: Trancefer
國家: 德國
年份: 1981
類型: Trance/ Electronic/ Berlin School 柏林學校



★ 音樂史上首張 Trance 音樂 ★

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德國作曲家Klaus Schulze創作了幾張實驗性的space music專輯,該創作渾然大氣,而且由定序器控制。這其中的一些歌現示了許多與trance的相似性,而且又是也被歸類為trance。其中兩張80年代的專輯標題中包含trance,分別是1981年的Trancefer和1987年的En=Trance。


Klaus Schulze - Trancefer

Klaus Schulze 1981

1. A Few Minutes After Trancefer - 18:23
2. Silent Running - 18:57   <試聽>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laus Schulze & Rainer Blo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Rainer Bloss
專輯 : Drive Inn 驅動酒店 
年份 : 1984
類型 : Electro 電子樂 | Synth-pop 合成器流行
 
鍵盤手作家Rainer Bloss, 1946年出生於德國薩克森州,1978年遷往德國西部發展。八十年代與泰斗克勞斯舒爾茨合作,其非常熟練的鋼琴演奏與克勞斯形成獨特的、混合物的電子鋼琴。     http://mogui-2.blog.163.com/blog/static/72876221201222342810886/
 

Klaus Schulze & Rainer Blo

Rainer Bloss  &   Klaus Schulze 
 
1. Drive Inn 03:42
2. Sightseeing 06:24
3. Truckin' 04:54
4. Highway 04:45
5. Racing 06:00
6. Road Clear 11:11
7. Drive Out 03:00  <試聽>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