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 月之暗面 2 ~
        A Saucerful of Ambience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4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Klaus Schulze是德國電子音樂的先驅之一,他的音樂風格融合了古典音樂、電子音樂和前衛音樂等元素,創造了獨特的音樂風格融合了經典音樂、電子音樂和前衛音樂。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 A Saucerful of Ambience"是Klaus Schulze 和 Pete Namlook 合作的電子音樂專輯系列之一。這張專輯發佈於1995年,是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的第二張專輯,共收錄了六個首曲目,每個首曲目都有不同的主題和氣氛。

這專輯非常獨特專輯,而且還類似即興演奏的特點給人一種深邃無限和探索的感覺。整張音樂深度、廣度的同時也不會讓人感到舒服。聽眾需要有一定的音樂背景和經驗,才能真正欣賞到這張專輯的美妙之處。

整專輯交織旋律合成器和和其他其他音效,使聽眾感受到彷彿置身於一個神秘的、無限廣袤的宇宙空間中。總的來說是份非常獨特電子音樂作品,創造力和想像力。喜歡探索新事物的人說,這張專輯絕對值得一聽。

專輯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Pink Floyd 1973年的作品《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一共十曲,大致都在5分鐘左右,名字冠以“Wish You Were There (Part I-X)”。熟悉Pink Floyd的朋友知道,Wish You Were There 是他們75年的作品。這麼說來,作為電子環境音樂的兩位大師合作的主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為什麼會映射了七十年代搖滾樂隊的一些作品(概念),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雖然這些都是音樂之外的東西,但,確確實實傳達了音樂家的一些心思。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十二個部分時間分配大致平均。前六個部分基本都是氛圍營造,旋律部分直到第七部分才出現,9-10出現了專題的一個持續高潮,第11-12部分又回到起點的空靈氛圍。是和下一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3》的開頭銜接嗎?留給喜歡的朋友琢磨了。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39208/
 
01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   *
02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I)  *
03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II)  *
04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V)
05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V)
06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VI)  


整張專輯1:01:02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 月之暗面 3 ~ Phantom Heart Brother 幻影心兄弟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5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是 Klaus Schulze 和 Pete Namlook 合作的電子音樂專輯,於1995年發行。這張專輯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的第三張專輯,收錄了5首曲目。

這張專輯的音樂風格與前兩張專輯類似,充滿了實驗性的電子音樂元素。每一首歌曲都展現了 Schulze 和 Namlook 獨特的創意和想象力,給人一種漫游於太空中的感覺。

Klaus Schulze 是德國電子音樂的先驅和創新者之一,他對電子音樂的理解和運用,在這張專輯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而 Pete Namlook 是德國電子音樂家和製作人,也是許多電子音樂專輯的製作人和發行人,他和 Schulze 的合作為這張專輯帶來了更多的想象力和新穎的音樂元素。

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中展現了他們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技巧,結合了環境聲音、實驗音樂和迷幻電子音樂元素。整張專輯的氛圍非常濃厚,充滿了空靈、神秘和迷幻的感覺,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其中。

整張專輯的音樂元素多樣性豐富,創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和深度感。聆聽《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II》時,你會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寬廣、無限的聲音世界,讓人產生超脫現實的感覺。這種感覺非常獨特,同時也是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作為電子音樂先驅的經典風格之一。

總的來說,這張專輯是一份非常值得聆聽的電子音樂作品,它充滿了創造力和實驗性,展現了 Klaus Schulze 和 Pete Namlook 的音樂才華和創意,也是德國電子音樂的一份經典之作。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十二個部分時間分配大致平均。前六個部分基本都是氛圍營造,旋律部分直到第七部分才出現,9-10出現了專題的一個持續高潮,第11-12部分又回到起點的空靈氛圍。是和下一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3》的開頭銜接嗎?留給喜歡的朋友琢磨了。
 
經過了前面兩個部分的低迷夢境般的空靈造勢之後,第三部分Pete開始玩起了他的聲音技術,把一些簡單粗糙的噪音按照序列編排成聽起來很有趣富有韻律的節奏,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感覺出來,這就是電子音樂最最底層的東西,如果配上鍵盤和適當的鼓點點綴,那就是一首很好聽的舞曲了,呵呵。再往下第四首你就能感覺到配以鍵盤產生歡快的電子舞曲風格了。第五第六在形式上與前一張很接近,整張專輯中間突出,首尾呼應,像是給朝第四集邁進留了個通道。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0684/
 
01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
02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I)
03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II)
04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V)    <試聽>
05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V)
06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VI)



整張專輯 59:00 連播

04 Phantom Heart Brother (Part IV)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V 月之暗面 4 ~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三風笛手在蓋茨的黎明
年份 : 1996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V》是德國電子音樂家 Klaus Schulze 和 Pete Namlook 的合作專輯,於1996年發行。這張專輯延續了前三張專輯的風格,探索電子音樂的各種可能性,尤其是實驗性和環境音樂方面的探索。Klaus Schulze & Pete Namlook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V 是一張非常成功的電子音樂專輯,展示了兩位音樂家的才華和創造力。整張專輯的曲目都非常複雜和富有層次感,讓人感受到電子音樂的多樣性和魅力。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是一首充滿想像力和複雜性的音樂作品,結合了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各自的特點,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音樂世界。它將聽眾帶入一個既神秘又充滿活力的音樂體驗,讓人難以忘懷。總的來說,《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V》是一張非常優秀的電子音樂專輯,將實驗性和環境音樂完美結合,呈現出了極具創意和想象力的音樂風格。如果你喜歡實驗性音樂,這張專輯絕對值得一聽。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隨著年代的推進,分集也逐漸演化熟練,首先要歸功於科技的進步,合成器音樂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密不可分,其次歸功於作者們合作的嫻熟,智慧的拓展,第四集中可以明顯察覺這些。不是很重但急速的節拍序列和環境技術音效的混雜,讓人聽起來感覺十分緊張的味道。專輯中請入了現代先鋒音樂家美國人Bill Laswell的合作。Bill Laswell是後現代音樂創作中極其重要的名字,多年來其創作領域涉及爵士、電子、搖滾、民族音樂、電影配樂等多個領域。他作為紐約地下音樂界的殿堂級人物,曾先後出版三百多張風格各異的專輯。並曾經與Brian Eno、Peter Gabriel、Yoko Ono等著名樂手合作。更曾獲得27屆格萊美“最佳爵士專輯”獎項。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十二個部分時間分配大致平均。前六個部分基本都是氛圍營造,旋律部分直到第七部分才出現,9-10出現了專題的一個持續高潮,第11-12部分又回到起點的空靈氛圍。是和下一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3》的開頭銜接嗎?留給喜歡的朋友琢磨了。
 
經過了前面兩個部分的低迷夢境般的空靈造勢之後,第三部分Pete開始玩起了他的聲音技術,把一些簡單粗糙的噪音按照序列編排成聽起來很有趣富有韻律的節奏,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感覺出來,這就是電子音樂最最底層的東西,如果配上鍵盤和適當的鼓點點綴,那就是一首很好聽的舞曲了,呵呵。再往下第四首你就能感覺到配以鍵盤產生歡快的電子舞曲風格了。第五第六在形式上與前一張很接近,整張專輯中間突出,首尾呼應,像是給朝第四集邁進留了個通道。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1708/
  
01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2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3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I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4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V)
05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V)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6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VI)   *
07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VII)   *
08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VII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9 Thre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Part IX) 
 


6、7

整張專輯 1:00:02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 月之暗面 5 ~ Psychedelic Brunch 迷幻的午餐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6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合作的系列音樂作品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第5張專輯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 於1996年發行。這張專輯的音樂風格繼承了前四張專輯的風格,並融入了更多的電子樂器和聲音效果,展現出更加宏大的聲音空間。

1996年發行的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 是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期發行的,人們開始越來越注重電子音樂的創新與發展。而這張專輯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開創了一個新的電子音樂風格。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科技和探索的熱潮在音樂界也有所體現,特別是在電子音樂和實驗音樂的領域。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的合作專輯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 在這個背景下嶄露頭角,其濃厚的實驗氛圍和前衛的創新,深受當時的樂迷和音樂評論家的喜愛。

專輯的名稱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也暗示了當時的音樂氛圍,即追求音樂的黑暗面和不穩定性,通過探索新的聲音和音樂表達方式,突破傳統的音樂框架和限制。整張專輯展現了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在音樂領域中的創新和實驗精神,是當時和後來的音樂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唱片內封設計的很有嚼頭,兩種顏色組成的幾何形狀,沒有任何的修飾,給人一種無限空靈的眼觀感覺。本集第五集以“Psychedelic Brunch”命名,分八個部分。開始時有一段口白錄音剪輯,據說是Moog合成器先輩Robert Moog本人的聲音,很珍貴也很有意思。專題名似乎來自Pink Floyd的Atom Heart Mother專輯中Adam's Psychedelic Breakfast一曲,根據第一集第二集中對名字的摸索,轉了半天又到Pink Floyd那裡去了,真不可思議。我覺得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不只是紀念Robert Moog,這裡的Moog的意思似乎更廣遠。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2079/

 
Pete Namlook (本名:Peter Kuhlmann)是當代最為傑出的環境電子樂先鋒及代表人物之一。
 
  Pete Namlook 和很多電子樂手合作產生過多部作品,有些作品還有不止一張專輯的系列,比如過去發布的和 Klaus Schulze歷經十幾年合作的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有和土耳其民族音樂代表人物 Burhan Ocal 合作的專題系列“蘇丹帝王系列”,有和英國氛圍電子團體 Higher Intelligence Agency 合作的《S.H.A.D.O》系列,有和美國多風格融合音樂先鋒 Bill Laswell 合作的《Outland》和《Psychonavigation》系列,有和 英國黑氛圍團體 Biosphere 的靈魂人物 Geir Jenssen 合作的《The Fires Of Ork》系列等等,其他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這些都是環境電子音樂界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Pete Namlook 對Ambient 富有建設性的探索和廣泛的合作,讓這個德國人成為未來融合音樂的典範,也為喜歡環境電子音樂的聽眾帶來無窮的樂趣。  http://baike.baidu.com/view/4792403.htm?fromTaglist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01.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I)
02.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II)
03.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II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4.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IV)
05.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
06.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I) [featuring Bill Laswell] [APE] 663 kbps
07.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II)  <試聽>
08.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III) 


07. Psychedelic Brunch (Part VII)

整張專輯 1:00:20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I 月之暗面 6 ~ The Final DAT 最終數位音頻磁帶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7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Pete Namlook搬遷了他的新工作室後,從容地做出選擇,在他的FAX系列產品中,課題方案必須首先開創一個新的時代。Klaus Shulze被應邀毫不猶豫地趕到Pete位於距離法蘭克福一百多公里之外Mosel河邊的小鎮,對於這兩位電子音樂巨人來說,錄音編輯工作無論從位置上和特色上都是一次創新體驗。作品展示了傳統最佳空間音樂和當今為推動電子融合音樂之革新的結合。   

 
Pete Namlook (本名:Peter Kuhlmann)是當代最為傑出的環境電子樂先鋒及代表人物之一。
 
  Pete Namlook 和很多電子樂手合作產生過多部作品,有些作品還有不止一張專輯的系列,比如過去發布的和 Klaus Schulze歷經十幾年合作的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系列,有和土耳其民族音樂代表人物 Burhan Ocal 合作的專題系列“蘇丹帝王系列”,有和英國氛圍電子團體 Higher Intelligence Agency 合作的《S.H.A.D.O》系列,有和美國多風格融合音樂先鋒 Bill Laswell 合作的《Outland》和《Psychonavigation》系列,有和 英國黑氛圍團體 Biosphere 的靈魂人物 Geir Jenssen 合作的《The Fires Of Ork》系列等等,其他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這些都是環境電子音樂界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Pete Namlook 對Ambient 富有建設性的探索和廣泛的合作,讓這個德國人成為未來融合音樂的典範,也為喜歡環境電子音樂的聽眾帶來無窮的樂趣。   http://baike.baidu.com/view/4792403.htm?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01. The Final DAT (part I)
02. The Final DAT (part II)  <試聽>
03. The Final DAT (part III)
04. The Final DAT (part IV) [featuring Bill Laswell]
05. The Final DAT (part V)
06. The Final DAT (part VI) 



02. The Final DAT (part II) 

整張專輯 1:04:19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II 月之暗面 7 ~ 
             Obscured by Klaus Part 
年份 : 1998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也許是出於探索極限的謀劃,Klaus和Pete結合了70年代空間音樂和新流派的電子聲樂。專輯中第三曲以Bill Laswell的東方民族特色聲音元素的加入,使得這張以“被klaus遮掩“為混沌概念的專輯作品增加了完整性。
 
聽這張專輯像是在觀賞電影......閉上你的眼睛,尋找你自己,你和我一起旅行穿梭於音樂的世界和聲音的宇宙裡。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8662/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1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 (4:59)
2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I) (7:22)
3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II) (18:58) <試聽>
4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V) (6:34)
5 Obscured By Klaus (Part V) (3:42)
6 Obscured By Klaus (Part VI) (8:09) 



3 Obscured By Klaus (Part III)

整張專輯 49:47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8.jpg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專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VIII 月之暗面 8 ~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國家 : 德國
年份 : 1999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這是一張實況錄音專輯。Klaus Schulze和Pete Namlook首次參加並出現在一次熱情洋溢的德國(第23屆漢堡)爵士藝術節上,專輯極富電子風格的多樣性。從緩慢柔美平滑到快速的起伏跌宕,使得現場的每一個角落繚繞著神奇的氛圍,KS和PN第八次合作最優秀的成果是KS通過大型模塊數字系統來合成空間和聲混響,兼顧70年代典型的看似老式的音序器,龐大的煙霧環境發生以及PN首次在音樂會中演奏特勞托寧電子琴!(1930年發明的鍵盤控制器,可以創造出以前所想象不出的音色,這些設備在結構與音色能力上都過於簡單,保管、運輸安裝以及操作都不是那麼容易)。韻律穿雜在電子、爵士、和Jungle風格中,使得專輯仿佛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旅程。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9186/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01.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I
02.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II
03.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III
04.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IV
05.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
06.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I  ★
07.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II
08.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III


06. Careful with the AKS, Peter - Part VI

整張專輯1:16:45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 : Klaus Schulze 克勞斯·舒爾茨 &  Pete Namlook 皮特·納姆盧克
輯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 IX 月之暗面 9 ~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國家 : 德國
年份 : 2002
類型 : Berlin School 柏林電子音樂學校
 
經過三年的暫停之後,Klaus和Pete再次協作,繼續這個完美的課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g”。專輯中的聲音聽起來感覺非常的新穎,具有未來主義特色,而且也吸收了七十年代空間音樂和環境音樂的天資。聆聽音樂仿佛就像一次旅行,你完全可以從老式的模擬合成器中獲得相當的聆聽質感,這張專輯合併了能提供溫暖聽覺的老式演奏科技和我們現代的演奏工具以及電子鼓機產生的有力聲響,作品中是兩個作者通過不同的方式合作使用計算機完成演奏產生了一種近乎勁爆的效果。豐富的合成器弦樂、和聲合成、大型moog序列器、特勞托寧琴、氛圍音效和新穎的流淌般的舞動感,在這張專輯裡得到非凡的展現。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9373/
 
Pete Namlook和Klaus Schulze一樣,都是上了年級可以說是電子音樂,融合音樂的拓荒者。他們都很高產,幾乎每年都至少有一部集子問世,有自己的廠牌,比如PN的專屬廠牌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傳真號碼命名的(FAX +49-69/450464)。數量上的高產,彌補了作品們的綜合質量上的不足或者說缺陷,這就是典型的實驗家了,有點像做600多個實驗得出結論的化學家。
 
1994年,這兩位偉大的電子音樂探索家開始了他們對這個題材的合作,至今已經出了第十一集,我想以後還會出下去。對於習慣了電子舞曲或者是旋律感比較直接的聽者來說,這些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命名的環境音樂題材是很難讓你進入聽覺享受狀態的。過半含量以上的噪音鋪墊,低沉而混雜的節奏,讓你不知所向。不過,還是很容易的能感覺到,作者們是在非常極端的在擺弄他們對電子音樂器械的本領,營造空靈異常甚至詭異恐怖的聲響氛圍。對於他們究竟要闡述什麼,表達什麼,真是很難弄明白的。當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聆聽方式(比如音響和耳機)就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聽者,只能反覆一遍又一遍的像吸食鴉片一樣深入其中,尋找偶爾霎現的亮點。專題分集的封面也能提供一點點直觀的概念,那就是對於某種聽覺上,神經上的禁區的闖入,讓你陷入冰冷,空靈,恐怖的世界。
 
Pete Namlook(本名Peter Kuhlmann)於2012年11月8日去世,享年51歲。他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德國電子音樂家和唱片製作人,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並與許多著名音樂家合作,如Klaus Schulze、Bill Laswell、Richie Hawtin等。他的音樂作品被認為對當代電子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他本人也被譽為是電子音樂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01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    <試聽>
02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I
03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II
04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V
05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V
06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VI   <試聽>
 


01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I

06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Mother. Part VI

整張專輯 54:32 連播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