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Walk In The Clouds 的配樂﹐由法國著名音樂大師 Maurice Jarre 操刀﹐他的名字經常會在 OST 中出現﹐著名的作品就包括了 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勞倫斯 (1962)﹑Doctor Zhivago 齊瓦哥醫生 (1965), 及 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旅(1984)﹐三部作品皆為他取得 Oscar 奧斯卡獎項﹐其也還有The Message (1976)﹑Dead Poets Society (1989) 及 Ghost (1990) 等﹐而80年代的電子音樂大師 Jean Michel Jarre 就是他的兒子。可惜上月 (2009年3月29日)﹐Maurice 不幸因癌症逝世﹐享年84歲。 http://blog.roodo.com/muzikland/archives/8840877.html
Maurice Jarre 莫里斯·賈爾被稱作“最有金像獎緣的電影作曲家”。他於1924年9月13日生於法國裡昂的俄裔家庭。在十六歲之前,他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音樂訓練。十六歲那年,受到父親買回來的一張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啟發,開始瘋狂地愛上了音樂,其後進入巴黎藝術學校學習。六十年代,因為《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影片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1965年,他再次與《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導演大衛·林(DavidLean)合作,擔任影片《日瓦哥醫生》的作曲。這部影片又使他獲得了第二個金像獎。中國觀眾所熟悉的《雲中漫步》、《人鬼情未了》等影片的音
約翰·巴瑞的父親在英國北部擁有5家電影院,他母親是一個鋼琴手,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巴瑞在約克市的一家天主教學校讀小學,11歲進入一家新教私人學校學習鋼琴。戰後,他迷上了爵士樂,這是他哥哥灌輸給他的。50年代初期,他跟George Swift學習吹小號,並開始嘗試寫曲子。這時他還通過函授學習Joseph Schillinger體系的作曲技巧。不久他像每一個英國青年一樣,到英軍服役了三年,期間還駐紮過埃及蘇伊士運河。在部隊裡,他是一個樂團成員。在他復原之後的1957年,他成立一個名為「The John Barry Seven」的搖滾樂隊。這支樂團很快在英國混出了名氣。
音樂家:John Barry 約翰•巴瑞
專輯: Somewhere in Time 似曾相識 (時光倒流七十年)
年分:1980年
風格:Classical 古典音樂 | OST 電影配樂
劇情簡介
本片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理查的年輕劇作家在一次劇作演出大獲成功後的答謝宴會上,意外遇上了一位他此前從未見過的、白髮蒼蒼的老婦人,她強行塞給他一隻精美絕倫的古董金表,然後對他說了一句讓他當時極為莫名其妙的話:“回到我身邊來!” 八年後,理查終於發現,原來他和那個已於八年前的當晚過世的老婦人,實實在在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於是他最終決定,放棄現代文明的高科技生活,心甘情願地選擇了時光倒流七十年,與那七十年前的老婦人相遇…… 本片獲得當年多項奧斯卡提名,雖然最後幾乎是一無所獲,但完全無損於它的經典地位。 專輯介紹: JOHN BARRY唯美細膩的音樂.推薦一張可算是他里程碑的作品,據說MCA唱片公司99年重新發行“時光倒流70年”的OST在歐美地區引起搶購風潮。可見音樂的魅力是時間所不能衝淡的。主題音樂是JOHN BARRY拿手的唯美風格,與影片那種懷舊的感覺非常統一,百聽而不厭倦。這也是配樂名氣大於電影本身名氣的經典例子。 http://www.tudou.com/plcover/H2CeOlXQ9kA/
以飾演超人走紅的 Christopher Reeve 過世,來紀念他一下。除了超人外,他還曾演出另一個完全不同類型的片而成為經典,那就是浪漫唯美的「Somewhere In Time 似曾相識」,這部電影劇情感人,男女主角的演技動人,音樂更是迷人極了。
音樂由著名的電影配樂作曲家 John Barry 創作並指揮,而其中一段在片中出現多次的音樂 (也就是男主角最喜歡的音樂) 則採用古典樂家 Sergie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名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帕格尼尼變奏曲」中的一段變奏。
音樂,反正就是好聽,自己聽聽看吧!電影,我也懶得介紹,有看過的朋友自己在心中回味,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先到這邊看簡介,有機會再找錄影帶或DVD來看。對於沒看過這部片的朋友,我真心建議一定要去找來看,因為 Christopher Reeve 絕不只是超人,他也可以是深情款款的美男子。 http://illusionland.net/website/?p=448
約翰·巴瑞的父親在英國北部擁有5家電影院,他母親是一個鋼琴手,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巴瑞在約克市的一家天主教學校讀小學,11歲進入一家新教私人學校學習鋼琴。戰後,他迷上了爵士樂,這是他哥哥灌輸給他的。50年代初期,他跟George Swift學習吹小號,並開始嘗試寫曲子。這時他還通過函授學習Joseph Schillinger體系的作曲技巧。不久他像每一個英國青年一樣,到英軍服役了三年,期間還駐紮過埃及蘇伊士運河。在部隊裡,他是一個樂團成員。在他復原之後的1957年,他成立一個名為「The John Barry Seven」的搖滾樂隊。這支樂團很快在英國混出了名氣。
Bill Conti版配樂的MP3,那是由一張沒有公開發行的Bill Conti配樂版CD轉成的,收有22首《碧海藍天》的美國版本電影配樂,全長64分鐘。原先的CD封面上標有"A Limited Archival Edition",可見沒有在市面上發行過。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3250112/
"The Big Blue/碧海藍天"這部電影應該不少人都看過,算來它也可說是Luc Besson在台灣揚名立萬之作。其實它在台灣的譯名原本並不叫"碧海藍天",當時坊間許多媒體報導都將它直譯為"大藍",既特別又充滿意象,個人以為比後來片商所譯的"碧海藍天"好多了。而在電影之外,由Eric Serra所作的配樂也相當出色,以電子音符來營造深海的神祕縹緲,深受本地許多樂友喜愛;甚至因為錄音發燒、低頻量感十足,而成為許多音響玩家試機或run-in揚聲器低音單體的利器。
...Le Grand Bleu ran 132 minutes in its original French version, but it was trimmed to 118 for American release, with the original score by Eric Serra replaced by music from Bill Conti. While the film did middling business in the U.S., it was a huge success in Europe, and director Luc Besson released an expanded 168 minute version in 1998. - Mark Deming
原來,"The Big Blue"的配樂有兩種版本,而許多人當年看電影所聽到的便是Bill Conti版。
如果說Bill Conti版不怎麼樣那就算了,但是偏偏在某些當年看過118分鐘美版"The Big Blue"的人心中並非如此,他們認為,Bill Conti版比Eric Serra版來得出色。
看過Luc Besson 《The Big Blue》的人一定對電影中碧藍的大海充滿深刻印象,Eric Serra以電子音樂捕捉大海的各種面貌,運用電子合成月製造出或溫暖或冷冽又充滿情感的寬廣影像世界,以低緩的弦樂與薩克斯風帶出主旋律,彷彿置身於神祕幽邃的海洋世界。 這張原聲帶當年在法國連續3個月位居銷售榜首,得到雙鑽石銷量,賣了3百萬張,在其他國家也屢獲白金和金銷量,全世界銷售了2千7百萬張! 堪稱電影配樂的經典範例。 http://blog.roodo.com/pintomusica/archives/7650993.html
Eric Serra 艾瑞克塞拉
Eric Serra是法國著名的作曲家,生於1959年9月9日。因是呂克貝松的御用配樂師而聞名於世。
Eric Serra的父親是法國著名詞曲創作家,因此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受到音樂的影響,而他的母親在他七歲時就去世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Serra結識了當時的法國新銳導演呂克貝松(Luc Besson),並獲邀為其處女作《最後決戰Le Dernier Combat》譜寫電影配樂。除電影 Angel-A (2005)由Anja Garbarek配樂外,呂克貝松每一部作品的配樂都由Serra擔綱。
Born in Adelaide in 1934, Brian May was one of the first composers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acclaim as an Australian composer and was best known as the composer of MAD MAX and THE ROAD WARRIOR (MAD MAX II). May received his musical training as a pianist, violinist and conductor at the Adelaide Elder Conservatorium. He joined the Australia Broadcasting Company in 1957, where he formed the ABC Adelaide Big Band, an ensemble that performed all manner of light music for broadcast, and May became a leading figure in Australian light music as a result. He moved to Melbourne in 1970 to arrange and conduct the ABC’s Melbourne Show band. Moving into film music in a period of time when Australia’s film industry was just beginning to take its place among international film circles, May composed such notable film scores as RACE FOR THE YANKEE ZEPHYR, ROAD GAMES, CLOAK AND DAGGER, DEATH BEFORE DISHONOR, MISSING IN ACTION 2, SKY PIRATES, STEEL DAWN, DR. GIGGLES, FREDDY’S DEAD: THE FINAL NIGHT MARE and BLINDSIDE. He won the 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 Award for best original score with MAD MAX; many other awards followed, including the Golden Award from the Australian Performing Rights Association. He continued to score films until 1993, composing music for more than 30 films and many hours of television, most of which he orchestrated himself. Sadly, the composer passed away in 1997 at the age of 63.
Brian May 布萊恩.梅
出生於1934年5月,布賴恩在阿德萊德是實現國際作為澳大利亞作曲家的一致好評第一的作曲家之一,最有名的作曲家MAD MAX和戰士的道路( MAD MAX II ) 。 5月收到他的音樂訓練,在阿德萊德長老音樂學院的鋼琴家,小提琴家和指揮家。在1957年,他加入了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他在那裡形成ABC阿德萊德大樂隊的合奏,進行各種形式的光音樂廣播,並可能成為由於澳大利亞燈光音樂的領軍人物。他於1970年移居墨爾本安排,並進行ABC的墨爾本展帶。在一段時間時,澳大利亞的電影業是剛剛開始來採取它的地方在國際電影界,可能由等著名的電影成績作為揚基ZEPHYR ,客場比賽, CLOAK和飛刀,死亡的第五場前的羞辱,失?移動到電影音樂在行動中, SKY海盜,鋼鐵黎明, DR 。笑聲, FREDDY的死:最後一晚的母馬和盲區。他贏得了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最佳配樂與MAD MAX許多其他獎項,包括從澳大利亞表演權協會金獎。他繼續得分,直到1993年電影30多部電影及多小時的電視,其中大部分是他自己策劃,作曲。可悲的是,在1997年去世, 63歲的作曲家。 (翻譯機翻譯)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107195318457
Maurice Jarre 莫里斯·賈爾被稱作“最有金像獎緣的電影作曲家”。他於1924年9月13日生於法國裡昂的俄裔家庭。在十六歲之前,他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音樂訓練。十六歲那年,受到父親買回來的一張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啟發,開始瘋狂地愛上了音樂,其後進入巴黎藝術學校學習。六十年代,因為《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影片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1965年,他再次與《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導演大衛·林(DavidLean)合作,擔任影片《日瓦哥醫生》的作曲。這部影片又使他獲得了第二個金像獎。中國觀眾所熟悉的《雲中漫步》、《人鬼情未了》等影片的音樂,也出自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