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出生的喬吉歐.莫洛德,1960年代在德國柏林和慕尼黑等城市發跡,繼而在好萊塢揚名,曾經拿過兩座葛萊美獎,三座奧斯卡獎,也曾為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寫下「Reach Out」主題曲, 1988年的漢城奧運創作了「手牽手(Hand in Hand)」主題曲,更為1990年的世界盃足球賽寫過「Un'estate italiana」主題曲,充滿電子律動感覺的音樂創作更是電玩作品或者賽車賽事最愛採用的旋律。
至於他和電影的緣份則以1977年為《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寫下的原創音樂最為關鍵,不但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音樂獎,更讓電子合成器帶動的脈衝旋律蔚為時代風潮,他也隨即又以1983年《閃舞(Flashdance)》的主題曲「Flashdance...What a Feeling」和1986年《悍衛戰士(Top Gun)》的主題曲「Take My Breath Away」兩度獲得奧斯卡歌曲獎(只可惜,世界電影音樂獎的官網卻誤植,在他的勝利金榜榜單中加進了名氣不小,卻未得獎的《疤面煞星(Scarface)》。
靠著強烈的電子節奏與旋律創造無數財富與名氣的莫洛德,形容自己其實很少上迪斯可舞廳去跳舞,他還在德國慕尼黑打拚音樂人生時,「我每回去迪斯可,不是去把妹,就是把新歌的帶子交給DJ播放,測試民眾的反應。」他形容歐洲只是把迪斯可視為一種社交娛樂消遣,沒有太過奢華的燈光與震身欲聾的音響,更沒有毒品,直到後來前往美國發展,才赫然發覺美國人很愛迪斯可這一味,他的音樂一旦與迪斯可舞廳結合在一起,有如魚水交歡,搭配得宜,迪斯可的音樂印記就此確立,「迪斯可之父(father of disco)」的美名就此冠在他的頭上。
寫過無數的歌曲,莫洛德曾經比較過流行歌曲和電影主題曲的,他認為寫流行歌曲只要心中有譜,知道要寫什麼樣的歌,一切都很容易;但是要寫電影主題曲,首先就要確認歌曲會用在什麼場景,旋律和歌詞都要能吻合劇情或者主角心情,其次才是究竟要找男聲或女聲來詮釋。例如《悍衛戰士》(我知道應該是《捍衛》,而非《悍衛》,一切只因當初命名的台灣片商寫了白字,鬧了笑話,但是新聞局核發的准演執照,也只能照片商申請的版本核發《悍衛戰士》准演執照,從此一錯再錯,錯字也成了歷史的一部份了),的主題歌曲就是為了突顯飛官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與女教官凱莉.麥姬莉絲(Kelly McGillis)眉來眼去,彼此放電,情緣得償的劇情而設計的浪漫情歌,導演特意用了慢動作來呈現男女主角突顯他們唇舌舔吻,以手指捉背的激情,肢體是熱情的,歌曲是節節高昇的,貼合得相當緊密有力,確實是豔光四射的妙招,允稱情愛電影的情歌經典。一開始,莫洛德找了位知名男歌手主唱,卻意外遭拒,最後由柏林合唱團的Terri Nunn來演唱這首「Take My Breath Away」,擦肩而過的就是無緣之人,Terri Nunn卻因此與這首情歌再難分割,也是另外一則傳奇了。
01 Flashdance...What A Feeling - Irene Cara <試聽>
02 He's A Dream - Shandi <試聽> 03 Love Theme From Flashdance - Helen St. John <試聽> 04 Manhunt - Karen Kamon
05 Lady, Lady, Lady - Joe Bean Esposito <試聽> 06 Imagination - Laura Branigan <試聽> 07 Romeo - Donna Summer <試聽> 08 Seduce Me Tonight - Cycle V
09 I'll Be Here Where The Heart Is - Kim Carnes <試聽> 10 Maniac - Michael Sembello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