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The Brave
專輯名稱:Sacred Spirit系列: Vol. 9: Bluesy Chill Out 弛放布魯斯
風格 : New Age 新世紀/ Blues 藍調/ Chillout 弛放
發行時 間:2003年



《Bluesy Chill Out 弛放布魯斯》是 The Brave 著名的 Sacred Spirit系列中的第9張專輯,同時它也是這個系列之前 發行的《Culture Clash 文化衝突 / Indigo Spirit 藍調精靈》重製版,但是音樂更具現場感,並包含了4首全新曲目,與《Culture Clash 文化衝突 / Indigo Spirit 藍調精靈》相同的樂曲也改變了歌詞和標題。

  12支樂曲的旋律像絲一般柔軟光滑,細碎的吉他、布
魯斯口琴、充滿熱情但適可而止⋯⋯的演唱、令人驚訝的長笛,再加上完美的韻律、合成器和悅耳的音調,構成了這張藝術品般的專輯。反覆聆聽以後依然像第一次聽到時那麼新鮮和讓人愉快。

  之前的《Culture Clash 文化衝突 / Indigo Spirit 藍調精靈》我就非常喜歡,對於這張《Bluesy Chill Out 弛放布魯斯》——雖然和前者有許多樂曲相同,但它帶來的
聽 覺享受依然讓我認定它是一張全新的專輯——我依然愛不釋手。 Sacred Spirit 系列讓人欲罷不能。

01. Driftin' (5:11)
02. This Earth (4:28)
03. Interlude: The Wide Open (1:08)
04. Black Rain (6:19)
05. Love Is Blind (4:52)
06. Down In Louisiana (3:45)
07. Interlude: The Loneliness Of The Slide Guitar (1:07)
08. That's Right (4:30)
09. My Mother Told Me (4:37)
10. Oh Yeah (5:25)
11. Wasteland (4:40)
12. Why (4:14)  <試聽>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The Brave
專輯: Sacred Spirit系列: Classical Spirit 古典精神
國家: 德國
年份: 2004年
風格: Electronic 電 | Modern Classical現代古典 | Ambient 氛圍

The Brave繼2003年的兩張 Sacred Spirit 系列專輯《Jazzy Chill Out 弛放爵士》和《Bluesy Chill Out 弛放布魯斯》之後,於2004年發行了這張《Classical Spirit 古典精神》,似乎預示著 The Brave 不再侷限於電子與世界音樂的融合,而開始了他對各大音樂類型的滲透。沒想到的是,這麼快就他就結束了對關於爵士以及布魯斯音樂的創作,開始了對古典樂的探索。

01. Divine Works (3:17)
02. O' Ecclesia (3:38) <試聽>
03. Prelude (4:16)
04. Divine Works II (3:59)
05. Adagio (S. Barber) (5:12)
06. Gloria Deo Patri (5:00)
07. Adagio (T. Albinoni) (6:20)
08. Sonata No. XIV Adagio Sosten.. (5:17)
09. Tranquility (3:47)
10. Organ Concerto (J.S. Bach) (7:25)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家:Divine Works (The Brave)
專輯:Rose Moore - Spirit of Silence
公司: Higher Octave
發行時間:2002年09月24日
風格 : New Age 新世界音樂


  Rose Moore 的《Spirit Of Silence 寂靜之靈》由大名鼎鼎的 Claus Zundel(別名 The Brave,著名的 B-Tribe 和 Sacred Spirit 兩個系列的製作人,詳情請參看西爾德斯神話相關介紹) 擔綱製作,時間介於1995~2001年間,輾轉往返語西班牙的Ibiza、佛羅裡達的邁阿密海灘、俄羅斯的聖彼得堡。職員列表如下:製作人 Claus Zundel;主唱 Rose Moore;吉他、琵琶、曼陀鈴 Paco Fernandez;斯戴威三角鋼琴 Ian Eric Harmsen;以及 Eric Plumettaz 等人。整個專輯充滿優雅美妙的景致,真教人愛不釋手!這個在Amazon獲得五星級碟評的專輯中,我想最為受人寵愛的一定是第3軌《Nanita》,這首 B-Tribe 的 New Age 名曲改編後由 Rose Moore 唱來另有一番意蘊;另外 Sacred Spirit 系列的專輯《Classical Spirit 古典精神》中的名曲《O' Ecclesia》也被重新演繹放在第五軌,很是悅耳。

  對於 Rose Moore 與 Claus Zundel 之間的合作,大約可以追溯到西爾德斯神話曾經推薦過的 Sacred Spirit 系列1994年的《Chants And Dances Of The Native Americans》和2000年的《More Chants And Dances Of The Native Americans》。


01. Introduction to Rose's Music (3:01)
02. O' Spirit Tree (5:01)  <試聽>
03. Nanita (4:59)  <試聽>
04. Master of Silence (1:33)
05. Oh Ecclesia - Zu Ni A (3:59)
06. Blessed by the Angels (3:26)
07. Softly the Wind (5:04)
08. Delta Dela (4:00)
09. Light After Dankness (2:58)
10. Why - E Si Do Maya E Si (4:54)
11. River Run (3:29)
12. Heaven and Sky (3:37)
13. Outro (2:56)



02. O' Spirit Tree

03. Nanita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家:Tango Jointz (The Brave)
專輯:Palermo Nuevo
公司: Escondida Music
發行時間:2006年12月19日
風格 : Tango 探戈


    2006年,The Brave 化名Tango Jointz,給我們帶來了多種曲風的新世紀專輯《Palermo Nuevo新巴勒莫》,全新演繹了作為背景音樂的探戈。這張現代而感性的專輯,融和了傳統探戈的聲音與電子節拍的拉丁風格等元素,讓人隨著舞動的旋律感受到探戈音樂的精神和迷人的異國情調。

Claus Zundel 是一位神秘的德國人,西方國家享有盛名的音樂家,著名的錄音室大師,工業電子音樂大師。他的化名很多,包括 Sacred Spirit、B-Tribe、Moroccan Spirit、Classical Spirit、Divine Works、Ancient Spirit、Tango Jointz、B.S.O.G.、N.T. Gang、Pasion Flamenca 等。1994年開始用“The Brave”的名義炮製了2個風格迥異的超級系列“Sacred Spirit”與“B-Tribe”。一個是北美原住民音樂與現代音樂表現手法的結合,而另一個則是融合了弗拉明戈的時尚電子;而且兩個系列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尤其是Sacred Spirit系列,第一、第二、第八和第九張都被提名了格萊美獎,而這個專集和它的後續(More Chants & Dances of Native Americans)一直是整個系列裡銷量最好的,全球銷售超兩百萬張。

Claus Zundel 對於“Sacred Spirit”與“B-Tribe”這兩個系列的劃分是很明確的。“Sacred Spirit”的涵蓋範圍比較廣一點,從美洲原住民的根源音樂到爵士布魯斯,從神秘的摩洛哥音樂到嚴肅的古典音樂都被拿來作為題材,間或還有凱特爾和祖魯族音樂的出現,使得這個系列精彩紛呈。音樂的魅力在於震撼,音樂的美麗在於誘惑,當擁有其中一項,便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影響。這套Sacred Spirit 系列專輯,無論音樂的內容,或者演繹的手法,都足以震撼和感染每一個聆聽者的心情。那蒼涼的吶喊,那激盪的鼓聲,通過電子的合成,把視聽空間渲染得凝重卻不願意斷開,不愧為獲得格萊美獎提名的作品系列。“B-Tribe” B-Tribe 全名 Barcelona Tribe of Soulsters。"B"就代表著Barcelona,也就是西班牙著名的城市巴塞羅那。由此也可看出flamenco元素在B-Tribe中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http://imagine13.blog.hexun.com/45353519_d.html

01. Tango (feat. Ricardo 'Ricardito' Reveira) 3:49
02. Libertango (feat. Bellma Cespedes) 4:36
03. Homage to Chet Baker (based on Alone Together) 3:54
04. Tango D'amor (feat. Bellma Cespedes) 4:16
05. The Gaucho's Pain 3:37
06. Tu Sentimiento (feat. Bellma Cespedes) 3:56  <試聽>
07. Espiritu 4:31
08. Vuelve Al Sur (feat. Ricardo 'Ricardito' Reveira) 4:49  <試聽>
09. I Mi Libertad! (feat. Ricardo 'Ricardito' Reveira) 2:38
10. Homage to Miles Davis (based on Nuit Sur Les Champs-Elysees) 2:54
11. Tango, Que Misterio (feat. Ricardo 'Ricardito' Reveira) 4:31



06. Tu Sentimiento (feat. Bellma Cespedes) 3:56

08. Vuelve Al Sur (feat. Ricardo 'Ricardito' Reveira)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reena McKennitt - Parallel D

藝術家:Loreena McKennitt 羅琳娜·麥肯尼特
專輯:Parallel Dreams 夢的滑翔
國家:加拿大
風格 : New Age 新世紀音樂 / Celtic 凱爾特音樂
發行時間:1989

作品雖然是1989年的作品,卻仿佛是LOREENA的作品線上突出的一根岔枝,雖然突兀,卻綻放一朵美麗的小花。如同作品的名字一般,旋律平滑而延展,歌聲高亢而亮麗,盤旋而上,樸實而不虛浮,充分展現了LOREENA的藝術內涵和心境,或許此刻的她隻想表現一種平和的凱爾特音樂,特別是其中的第四首和5首曲子,而第六曲子更是作者邀請了一位普通的小女孩朗誦一個故事,結合在作品中,那個小女孩朗誦了耶穌誕生的故事。音樂表現思想和心情,此刻的她或許是幸福而甜蜜的。以後發生的變故無法預計⋯⋯⋯⋯。而導致了她的音樂風格的變化。聆聽了音樂,開始的

陶醉和喜歡,突然不由得又開始莫名的傷感了.....
 

Loreena McKennitt - Parallel D

LOREENA 羅琳娜·麥肯尼特

LOREENA, 是位凱爾特風格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演唱者,作品 擁有了那種傳統的凱爾特音樂風格,並且堅持運用了 傳統的民族樂器演奏,配合部分的電子鍵盤。而她的演唱則 是最重要的作品組成部分,歌聲飄緲而似乎總也充滿了滄桑 和幽怨,但是,驚奇地發現那種幽怨卻 具有美感,是一種悠揚,牽引人思緒和感覺的魔幻的力量。 而現在這張專輯,卻似乎不同於她以往的作品,減少了哀愁和深邃,更多的是一種恬靜而祥和的氣息,而她的聲音配合旋律順滑而蔓延著一種優美的藝術氣息,高貴而典雅,每首歌曲聽來都分外的舒服,音樂本身充分體 現了凱爾特元素的跳躍和韻美。聆聽著,品味著,一種莫名的幸 福感醞釀而生。

一位Loreena McKennitt愛好者說:Loreena McKennitt是接觸到的加拿大歌手之一,無法忘記
她 那種柔弱但是充滿無限生機的聲音,令我最終收集全了她所 有的專輯。就快45歲的Loreena , 出生於加拿大緬省草原地區的一個小城鎮(Modern),是加拿大著名的愛爾蘭豎琴演奏家、鍵盤手,以及歌手。Loreena 青年時代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獸醫,並且最終進入Winnipeg 的一所大學就讀相關課程。但是在80年,當Loreena 第一次接觸到愛爾蘭音樂時,她毅然放棄了學業, 並且在81年搬到了安省的Stratford,加入了那裏 的莎士比亞藝術節的演出,從此開始了在樂壇20餘年的音樂生 涯。

  Loreena McKennitt是一位優秀的文學主義作者和演唱者,
常年遊曆海外,經曆了旅遊航海中失去親人的痛楚,開始改變自己的音樂風格,更加重了凱爾特元素和民族音樂的質樸,把自己的文學內涵融入音樂中,體現出來的音樂優雅而豐富內涵,讓人難以忘懷,曾有人這樣形容她的詞曲與演唱風
格——"象一首中世紀的長詩"。

1.Samain Night
2.Moon Cradle
3.Huron "Beltane" Fire Dance
4.Annachie Gordon
5.Standing Stones
6.Dickens' Dublin (The Palace)
7.Breaking the Silence
8.Ancient Pines  <試聽>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ian Eno %26; David Byrne - 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jpg

藝術家:Brian Eno 布萊恩.伊諾 &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專 輯: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
風格:Pop Rock 前衛搖滾 | Experimental 實驗音樂 | Funk 放克音樂
年份:1981年


Brian Eno.jpg
  DAVID BYRNE & BRIAN ENO 
  從實驗到福音 
  文章 : 袁智聰


倘若要提到一位曾跟英倫前衞音樂先知Brian Eno聯袂合作出版唱片的樂手,過去大家所及時想到的大抵會是King Crimson的Robert Fripp,而非David Byrne這位美國紐約市音樂人。沒錯,Brian Eno和David Byrne在1981年聯名發表的《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專輯確是一張可一不可再的經典盤,但也許就是因為二人當年只此一次、下不違例的合作,所以這並非足以成為樂迷能夠第一時間想到的合作關係;而多年來,也好像沒有聽過樂迷期望他們再走在一起的訴求。

2006年,《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推出其二十五週年紀念版之際,也為Brian Eno和David Byrne二人之復合而露出端倪。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是Eno和Byrne足足相隔了二十七年後的再度聯袂合作,有別於《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的實驗破格,今次卻是二人重返基本的Song-Based專輯。

Electronic-Gospel是他們為這專輯所冠以的音樂標籤。


Talking Heads三部曲
在Brian Eno的流行音樂 (而非學院派的) 生涯上,倘若要列舉他最為樂迷津津樂道的三大經典合作,我會說是David Bowie、Talking Heads和U2。當年,我們都看著Eno如何透過他的藝術觀與嶄新的音響美學,來渲染這三個音樂單位,令他們加以提昇。

比方說美國紐約市新浪潮名團Talking Heads,他們在1978至80年間交由Eno監製的第二、三、四張專輯《More Songs About Buildings and Food》、《Fear of Music》和《Remain in Light》,便正正記載了當年Eno把Talking Heads由一支New Wave樂團而躍進成為一支Art-Pop樂團。其實Eno對Talking Heads的欣賞,早已從其1977年專輯《Before And After Science》內一曲〈King's Lead Hat〉表露出來——歌名的字母正可以重新排列成”Talking Heads”出來。

來到1980年的《Remain in Light》專輯時,這張跨越了由Funk與Afro Beats構成的Polyrhythm以及New Wave流行曲所糅合成的劃時代Avant-Pop經典,已經儼如一次Talking Heads與Brian Eno的聯袂合作,那不僅是碟內每首歌曲皆有Eno參與創作,甚至他在歌曲裡之和唱的突出程度,那彷彿成為了樂團的第五成員。

驚世駭俗Sampling先鋒
然而就在Talking Heads在1979年為《Fear of Music》巡演之際,Eno已開始跟Talking Heads的主將David Byrne為二人聯手合作的《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專輯展開灌錄工作。《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是取名自西非尼日利亞作家Amos Tutuola一部1954年的同名小說,唱片就在1981年面世。

有別於之前Eno為Talking Heads監製下的Song-Based作品,《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是二人的實驗性音樂製作,其重大的意義,是開創了Sampling / Cut ‘n’ Paste音樂的先河。

《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不獨是一次電子音樂、非洲節奏、第三世界音樂與藝術搖滾的破格通婚,更重要是作出了人聲取樣的示範,當中包含了電台廣播、政客演說、牧師講道、驅魔人的Spoken Words,以至黎巴嫩山地歌唱家、埃及流行歌手的唱詠。別忘記,錄製這專輯時他們仍未有任何數碼與MIDI器材,那是全以Analog形式灌錄而成,以人手作Synchronized,二人的驚世駭俗實驗精神也不言而喻。

也是何解《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的影響力足以引伸到日後Electronica與Sample-Based音樂世代。2000年我跟The Orb的Alex Paterson訪問,問到他心目中五張最重要的專輯時,他列出的其中一張便是《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

而《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的另一典故是David Byrne與Brian Eno的一次過合作,別無分店、亦沒有延續篇。直至廿七年後《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的出現。

《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才在2006年為紀念專輯面世二十五週年而作再版發行(另加多首Bonus曲目),想不到當年二人在一次於紐約市聚餐的時候,便 萌起再度合灌唱片——Eno說他寫了一些歌曲但仍欠歌詞,於是讓Byrne到他的錄音室聆聽Demo,然後他倆便一拍即合、去將歌曲完成。


電氣福音
跟當年《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的破格實驗性為大相逕庭,《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是一張帶著溫婉動人Country / Folk / Gospel曲調而來的Song-Based專輯,Eno更索性以「電氣福音」形容之。其修飾與精緻的流行音樂取向,跟1990年Eno與前The Velvet Underground成員John Cale的合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起初看到二人再度合作(Eno曾參與Cale的1974至75年間的三部曲專輯《Fear》、《Slow Dazzle》和《Helen of Troy》),還以為他們會有甚麼前衛的音樂取向,結果出來的《Wrong Way Up》專輯,卻還原基本步重投流行音樂姿態。

十一首二人合寫的歌曲:Eno創作音樂、Byrne譜寫旋律與歌詞;Byrne的主唱、Eno的和唱(這位音樂鬼才一向熟衷唱和聲)。這就是二人水乳交融的雋永和諧合作。

結他手如Leo Abrahams和Steve Jones都是Eno在2005年專輯《Another Day On Earth》裡的樂手,開場曲〈Home〉已來得相當之Eno式電氣Art-Pop曲風,然而在溫暖的曲調間,卻泛著福音音樂的絲絲暖意。〈Life Is Long〉、〈One Fine Day〉抑或帶點Soulful韻味及有Robert Wyatt打Frame Drum手鼓獨奏的〈Strange Overtones〉,便正正是那種電氣福音曲目,再聽雋永窩心的〈Everything That Happens〉,感覺上這是一張暖意洋溢、很有聖誕氣氛的唱片。

同樣是Americana音樂的底蘊,還有Country-Folk的〈My Big Nurse〉抑或甚有公路電影氛圍的〈The Lighthouse〉。

論懾人心魄之最,那是由撲朔迷離淒美鋼琴帶出的〈I Feel My Stuff〉,一首很Deep的Avant-Pop歌曲,Byrne的主唱也愈來愈神經質,又有Roxy Music結他手Phil Manzanera負責Drone結他。〈Poor Boy〉在Polyrhythm的交織下,活像電氣版本的Talking Heads歌曲。


David Byrne訪港音樂會
更令人興奮是,David Byrne將於2009年1月19日來港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Hall 3舉行他的個人音樂會,今次他的個人巡演主題是”Songs Of David Byrne And Brian Eno”,即是說除了會玩出《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的新歌外(反而《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時只會玩一首〈Help Me Somebody〉而已),他更會玩回三張Talking Heads由Eno監製的專輯《More Songs About Buildings And Food》、《Fear Of Music》和《Remain in Light》內之曲目呢。


David Byrne.jpg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1952 年出生於蘇格蘭的大衛.拜恩在臉部特寫合唱團(Talking Heads)時代就已是寫歌主力,加上刻意古怪的唱法與嘲 諷的歌詞,最重要的還是樂風不斷融合與實驗新的音樂元素, 使得樂團自1977年發行首張專輯及與名製作人Brian Eno合作以來,尤其是八○年代的幾張專輯都深受好評。可 惜該團在1991年正式宣告解體,之後雖有一、兩次的聚 合,但大衛.拜恩與其它團員主要仍忙著各自的音樂計劃

大 衛.拜恩早在1981年除樂團專輯外也開始發展他各項才華,不過音樂上卻還是與臉部特寫息息相關,例如1
986年該團專輯「True Stories」收錄的就是拜恩第一次執導的同名電影裡的 歌曲。另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大衛.拜恩與阪本龍一、 蘇聰三人合作為電影【末代皇帝】所寫的配樂曾為他贏得一 座奧斯卡。1988年最後一張樂團專輯『Naked』之 後,大衛.拜恩才算真正全心投入個人事業,緊接著1989年 便交出第一張成績單「Rei Momo」專輯。


01. America Is Waiting t  ★
02. Mea Culpa
03. Regiment  ★
04. Help Me Somebody
05. Jezebel Spirit, The
06. Very, Very Hungry
07. Moonlight In Glory
08. Carrier, The
09. Secret Life, A
10. Come With Us
11. Mountain Of Needles
12. Pitch To Voltage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3. Two Against Three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4. Vocal Outtakes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5. New Feet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6. Defiant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7. Number 8 Mix - (previously unreleased)
18. Solo Guitar With Tin Foil - (previously unreleased)


01. America Is Waiting

03. Regiment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家: Loreena McKennitt 羅琳娜·麥肯尼特
專輯:The Mask And Mirror 鏡子和面具
風格 : New Age 新世紀音樂 / Celtic 凱爾特音樂
發行時間:1994年


Loreena McKennitt(羅莉娜.麥肯尼特)的第五張自己創作的專輯《The Mask And Mirror》(面具和鏡子)於1994年發行,動用了眾 多奇異樂器,有大提琴,風笛,印度鼓和阿拉伯琴,在全世 界已銷售了幾百萬張。這張專輯把西班牙、凱爾特和摩洛哥 的影響融於一體,其靈感來自於愛爾蘭、聖地亞哥-德孔波 斯特拉和中東。伴隨著十字聖約翰和莎士比亞詩歌的音樂場 景是兼收並蓄、內容豐富的原創音樂,包括極富戲劇性的“神秘 之夢”和“馬拉克西夜市”。

McKennitt的⋯⋯靈感來自15世紀的西班牙,那裡的基督教、猶太教、伊斯
蘭教等宗教文化都因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而共存,本專集表現了多種文化元素,不但有凱爾特音樂元素,還有中東地區的民間音樂元素。《The Bonny Swans(優雅的天鵝)》來源一個古詩歌,Loreena 自己譜曲填詞,在這之前則是作為單曲發行的。這首長達7分 18秒的歌曲描述的是一個古老的愛爾蘭傳說:「三姐妹走 在小河邊,妒忌的大姐突然把小妹妹推落到河裡,因為小妹 妹得到了王子的真愛。小妹妹一路求救,一路漂流……淹死 了的小妹妹,變成了一隻美麗的金色天鵝,被好心人撈起。 剛好一個樂器工匠從那路過,他用天鵝的羽毛和骨頭做成了 一把美麗的豎琴,彈奏出動人的樂曲。豎琴最終被工匠送到 了王宮,惡毒的大姐早已如願以償的成為王子的新娘,而豎 琴也默默的陪伴著王子……」美麗憂傷的故事,讓我無法平 靜的聽了很多遍。歌曲旋律相當簡單,但編製精美,濃重的 愛爾蘭風格,Loreena 的柔美唱腔以及這動人的傳說,將歌曲提升到很高的娛樂與欣賞程度。《The Mystic`s Dream(神秘的夢)》以舞曲打擊樂開始,到《Marrakesh Night Market(馬拉克什夜市)》、到《Full Circle(完整的圓)》包含中東音樂的情調。《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 (靈魂的黑夜)》選自15世紀一首美麗動人的詩歌,克爾特 音樂《The Two Trees(兩棵樹)》以風笛開始,然後進入耶茨的詩歌
  
和《The Book Of Secrets》專輯不同,《The Mask and Mirror》充滿柔弱無助與哀怨,真難想像這樣的音樂
會讓人多壓抑,但Loreena McKennitt卻有能力把握柔弱之後的生機,聽這張專 輯,好像沉浸在黎明前的那一瞬黑暗中一樣,有所期盼……如果 你喜歡人聲碟,你絕對絕對絕對不能沒有這張……


Loreena McKennitt 1.jpg
Loreena McKennitt 羅琳娜·麥肯尼特

加拿大歌手 /作曲家羅莉娜 麥肯尼特Loreena McKennitt自己管理和製作,並主管她自己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唱片公司 - 奎蘭路公司。麥肯尼特的唱片生涯橫跨近二十年,其「兼收並蓄的凱爾特」音樂已經在北美、南美、歐洲和大洋洲贏得了評論家的讚譽和多項銷售獎。

羅莉娜出生在加拿大緬尼托巴 省,1981年移居到安大略
省的斯特拉德福德, 至今仍住在那裡。她為加拿大斯特拉特福德藝術節表演、演唱和 譜曲,這些作品包括 暴風雨 (19⋯⋯82) 和 威尼斯商人 (2001)。

她於1985年開始其唱片事 業,首張唱片是精靈。在其奎
蘭路品牌的起步歲月 裡,羅莉娜在廚房的餐桌上運作該公司,通過郵購 的方式出售唱片,自己在全國舉辦音樂會。奎蘭路的樣本目前通 過華納音樂(美國) ,環球音樂 (加拿大和其它地區,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 和一些獨立經銷商如凱爾提亞 (Keltia) 音樂 (法國) 和SPV (德國) 在全世界發行。

羅莉娜繼續通過她在斯特拉特福德的總部來管理其事業。作
為社區的一名活躍成員,她創辦並管理了重要的慈善事業,
如水安全和家庭/兒童支持服務。


1 The Mystic's Dream  <試聽>
2 The Bonny Swans
3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
4 Marrakesh Night Market
5 Full Circle
6 Santiago
7 Ce He Mise Le Ulaingt?(The Two Trees)
8 Prospero's Speech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家:Robert Schroeder 羅伯特·施羅德 (Double Fantasy)
專 輯:Everdreams
風格 : Electronic 電子/ Berlin School 柏林學校
發行時間:1994年


來自德國的電子音樂家 Robert Schroeder 在1978年被電子音樂先鋒 Klaus Schulze 發現並推薦,之後,他個人推出了很多精彩的電子專輯,包括用 Double Fantasy 這個名字推出的專輯。Robert Schroeder 是一位天才的電子音樂家,創作的音樂涵蓋Ambient、Chill-Out、Lounge、Berlin School、Adventure和Trip-Hop等諸多風格,音樂深受 Klaus Schulze、Can 和 Pink Floyd 等電子音樂大師的影響。

  電子音樂家 Robert Schroeder於 1955年5月20日出生在德國亞琛(Aachen)。
13 歲時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吉他,從此開始探索實驗音樂 及其製作技巧。1970年,他放棄實驗音樂,完全投入到 電子樂器的演奏中。中學畢業以後,Schroeder從 事電子樂器的研究和探索,業餘時間精心製作了自己的合成器音 樂。

1978年,簽約Klaus Schulze的IC公司,一年以後,發行了首張專輯《
Harmonic Ascendant》。1980年推出專輯《Floating Music》,1981年《Mosaique》。Schroeder開始將電子和現場器樂結合。1985年發行三維電影《Brain Voyager》的原聲。1986年發行了《Universal Ave》。1991年的《Hamaja》由他自己成立的NEWSmusic公司推出。1993年推出《Mindwalk》,1994年推出《Everdreams》。
電子樂8


01.Big Ocean 11:54
02.Synbeats 05:25
03.Lost In Time 11:33 <試聽>
04.Everdreams 06:21
05.The Art Of Moovin' 07:17
06.Visionable 12:22
07.Smoothing Shadows 03:58
08.Rotary E- Motion 08:02
09.Wow 05:30


 

camsy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